欲说还休

今天想和朋友们一起品读辛弃疾的这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据考证,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这时候的辛弃疾已经四十多岁了,少年的起义抗金,收复中原的壮志,在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气氛中,可谓有志难抒。

人到中年后,也看清了很多人和事,已经不再怀有少年时的天真幻想了,只是心中的梦想还在,不甘心放下执念罢了。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不能说不想说,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阙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算是深谙为文造情的写作手法了。

下阙真是道尽了人到中年的心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其实就是普人的倾诉,又哪里能找到真正的知音呢?

欧丽娟教授在解读此词时,引用了卡缪在《瘟疫》中的话:

“我们之中有人想把他的担子卸下来,或者稍微谈谈他的感触,他得到的回答,不论是什么,通常都会使他受伤。

因为虽然他是从那日日夜夜反复的个人悲痛之深渊中说话出来,虽然他想表达的意向是慢慢形成,在热情与痛苦的火焰里经过熬炼证明是真的,这些东西在听他说话的人来说却毫无分别,然后他才明白这一切对他的谈话对手毫无意义,对方只是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情感,一种大量制造的,在市场中心贩卖的伤心故事。”

欧丽娟教授的总结让我深有同感,“自己的世界末日,只是别人的茶余饭后;自己的刻骨铭心,只是别人的轻描淡写;自己的椎心泣血,只是别人的不痛不痒。”成年人大家一起没事还是聊聊天气吧,多么安全的话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