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了岳晓东老师给一个来访者做的案例,内容谈到了边界感。来访者是临时模拟的,她是一个20多岁已经上班的女孩儿,但对妈妈对她的控制表示出了非常的不满,又和妈妈说的太含蓄,导致母女两个的边界感都不太清楚,女儿感到痛苦,妈妈也觉得痛苦。痛苦的根源是妈妈总是一再的帮助已经成人的女儿提醒她的上班时间,回家时间,让女儿很不舒服。
从这个案例看起来仿佛妈妈很爱女儿,处处为女儿着想,其就是剥夺了女儿的承担责任的机会,用岳晓东老师的话说就是妈妈没有边界感。妈妈这样做其实是不相信孩子。
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有边界感
什么是边界感呢?原意是指心理学术语,自我边界,指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案例中妈妈剥夺了孩子的边界感,使女儿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边界感,也会导致母女俩关系会越来越差。现在很多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缺乏边界感,不知道什么是属于孩子该做的,什么该自己做的?边界感模糊,剥夺了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家长很累,孩子很被动,缺乏责任心,亲子关系也很难以沟通。孩子在什么年龄阶段该做什么?家长在孩子什么年龄阶段该帮助哪些?如果不知道这中间的边界,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可能不能如你所愿,不能为社会做贡献,自己觉得也就没有价值了。
夫妻之间也应该有边界感
这个边界感不仅用在学习上,也用在生活上。不仅用在亲子关系上,也可以用在夫妻关系。
一对夫妻,不管是年轻还是老年,都需要保持彼此的边界感,给对方一定的空间,相信对方,双方就会感觉舒服一些。当然,彼此也应该保持对爱情的边界感,既然做了夫妻,就彼此有忠诚于对方的边界感,绝不因为有了新朋友忘记了作为夫妻的另一方。即使不能生活在一起,也应该有边界感,不能损坏另一方的名誉、财富、身体!等夫妻之间有了孩子,而又想分开时,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有边界感,决不能因为另一方的离开而侮辱谩骂她(他),让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朋友之间也应该有边界感
朋友之间应该知道在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要明白界限在哪里,都不要触碰那个底线,朋友就没有友谊了。我们都希望“熟人”多一些,“路”顺畅一些。为此,我们常常把关注放在“拉近”关系上,似乎总感觉关系越近越好,并以自己和某人的关系比其他人更近而开心,而关系远或见外则有些让人窘迫甚至难堪。但是,很多时候,关系本来并不近,有些人却跟我们硬拉关系或硬做出关系很近的举动。那时,我们会明显感到一种被侵入了的难受。
如何做到边守住边界感?
1.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2.把握分寸,守住原则,是人际交往必备的修养。
3.要多考虑对方的感受,不把麻烦事推给别人,更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
我们针对不同关系的人有着不同标准的边界。这些不同的边界帮我们把不同关系的人保持在不同的距离上。边界感是指能察觉出人际边界的感知力。边界感强的人能很清晰地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在哪里,所以他们不会越界,也不会纵容对方越过边界而干扰到自己的私人空间和权益,他们和他人交往时总能保持很好的分寸,近而不狎,有礼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