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7 14:30 pm
2-3岁孩子:
1. 叛逆敏感期
2. 秩序敏感期
3. 自我意识敏感期
4. 价值配得敏感期
5. 独立解决分离敏感期
这几个敏感期是否很好渡过影响一生。
叛逆敏感期,孩子会经常说“不、不要、不行、我的…”伴随着自我意识敏感期一起出现,没缘由的就是我不、我不要,以前爱分享现在就突然不爱分享了。一般在2岁前后出现,这期间一般要尽可能顺着孩子,由他决定,语言上要肯定“好的,听你的,你说了算,由你决定!”前提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当然不是一味的顺着,要有界限,要立规则和约定。
如果2-3岁叛逆期一直被压制,没有很好渡过的话,那当青春期(12-13岁)第二个叛逆期来临时,其叛逆程度将乘以三倍。
而如果2-3岁没有叛逆现象,青春期没有叛逆现象,这是很可怕的,等长大以后人的内在是一直活在压抑、悲观、不开心里面的,没有发自内心的笑容,一直在证明…所以如果没有叛逆现象,就要家长去引导和刺激,一定要让这个叛逆的情绪爆发出来。
自主意识敏感期,开始区分你的、我的,也是自我服务的阶段。要正确的引导和保护孩子的自我意识,让孩子有自己去体验的机会,而不是灌输式的说教。要意识到这件事情、这句话、这个态度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压力,然后尽可能的去避免。不要让孩子的童年产生阴影和卡壳的地方。尊重并将选择权交还给孩子自己。
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2.5岁之间出现。孩子经常就表现的某件事情一定要按照他规定的某种顺序来,如果其中某个点没有按照顺序来,他就会大发雷霆,必须从头重新来过才行,有些即使重新来过也无法抚慰。
秩序敏感期如果渡过的好,则长大以后会很有自律性,反之如果没有很好渡过,则长大后会东西乱放,目标性不强、没有秩序。
在这期间,家长们需要用感受去引导和陪伴,要说出他当下的感受,告诉他这是生气、伤心、高兴等,而家长自己也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能嘴上说着爱孩子,而行为上表现的让孩子觉得不爱他。
价值配得敏感期,一般在2周半时候出现,就是孩子某些方面很优秀,他自己引以为傲,而孩子父母经常认为不够好,会打压,怕夸奖了孩子会骄傲,当别人夸奖的时候也会说没那么好或者在其他方面哪里不够好,就把优点也说成了缺点,这样孩子就会有一种羞辱感,会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不配,不够好…这样长大以后就不自信,感受能力不强,没有力量感,当别人夸他的时候,他会觉得没有底气,是虚的。
孩子出生的时候处在真我层,而0-3岁时候,当经常受不到鼓励或者被认为不够好时候,孩子慢慢会形成保护层,再慢慢长大就会形成防御层,把自己的真我裹在里面。就必如孩子听到音乐就会自然舞动,不管任何场合,而如果周边经常听到这种语言“经常不知道在乱跳什么,这么难看”“不要跳了,赶紧去…”“要这样子,不是这样…”,慢慢的孩子就会觉得挫败,会开始担心自己是否跳的好,就不太敢在外面跳舞,等长大就变得在公众场合会拘束、紧张,不自信。
而在这期间,家长要经常鼓励和嘉许,要去看见孩子的各种美好,要经常练习去夸孩子,真诚的夸,然后慢慢的去肯定他,去认可他,在家长的引导和陪伴下,让孩子自己认可自己,做自己,使他一直处于真我层,生命一直绽放。
独立解决分离敏感期,一般出现在二周八时候。就是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就是思想上想要脱离妈妈,但是很多衣食住行起居方面又没有能力离开,这就让孩子很挫败、烦躁、对自己很失望,然后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就必如孩子想要自己扣扣子,可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还不足以好到可以自己快速准确的扣好扣子,而这个过程就让他自己很生气很挫败,就会大发脾气,会扔东西。而此时如果父母再雪上加霜,说他动作这么慢,说他做不好的,来来来我帮你这种语言…就让孩子更有挫败感,慢慢次数多了就不愿自己动手了,都要父母帮忙包办掉,长大以后遇事就不知道怎么办,只会找父母找别人帮忙,不会独自解决,不会思考。
所以这阶段,父母的语言很重要,要认可他做的事情,认可他当下的情绪,要允许他给他时间给他机会去体验去尝试,再在合适的时候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要有极度的耐心和爱去包容这时期的孩子,很好的帮他度过这个敏感期。度过好了孩子长大以后就有独自思考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遇事不紧张不焦虑。
所以2-3岁的敏感期影响了人的一生,父母要有意识去帮助和引导和陪伴孩子的成长。对孩子好的行为要嘉许和期许,对不好的行为要正确引导到好的一面,让他有动力往好的一面发展。要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最大的养育孩子就是不干涉不打压,让他做自己,如他所是而不是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