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庄驴养农业,历史悠久,家喻户晓,然而,陪同专家一起上山考察,没有发现山上有一处驴圈,却发现了不少羊圈。
顺着每一条大沟,爬上山岭,岭头都有羊圈。有羊圈必有“檐的”,檐的是放羊人住的地方。羊圈周围或远或近必有水窖或活水池。没水,羊在山上不能存活。
虽然目前村里没有一只羊,但从山岭上的很多羊圈,檐的,水窖,水池可以推想,这里曾经大规模地养羊放羊。
毛驴种地,自古至今,从未间断,是喂养毛驴最多的村庄,有作家称王金庄为“驴村”,有文字、图片和影视记载。驴养农业很突出。这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农耕方式。毛驴除耕地运输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利用自身条件合成有机肥。在农田里施用驴粪,培肥土壤。在实践过程中,又大量养羊,用羊粪补充驴粪的不足。这个路径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探索的?没有人当回事去记录。专家写论文,特别希望搞清楚年代日期,他们找我调研,把我问住了。
王金庄一街王桃顺,生于1933年,他清楚地记得,在他孩童时期,他的父辈中,有一个人叫二和尚,就是一个放羊的。倒数20年,二和尚应该是宣统年间的人了。清朝有人养羊放羊,元明时期就不得而知了。
人民gs时期,王金庄养羊放羊,清晰得如同放电影。
五道街中每道街都有好几群羊,比如四街大队,第二生产队有一群,第四生产队也有一群,第五生产队还有一群,每群80只左右。可想而知,全村该有多少羊啊。
距王金庄五里地的西坡村,一群羊就有210只。放羊时需要两个人,一个老领一个撵尾巴。王金庄怎么都是80只左右的小群呢?
羊放养,要有足够的牧场。王金庄的梯田和垴荒,已经利用到了极限,凡能修地成梯田的地方都开垦成了梯田,修不成梯田的地方就顺势就坡修成了上高下低的坡形垴荒。剩下的圪梁圪嘴,垴头横岭用来放羊。羊群大了,不便于在有限的地形中穿梭,只有小羊群才能来去自如。
一群羊里要有一只头羊,头羊吃一吃,望一望,望牧羊人怎样指挥羊群。到了叉路口,放羊的向左投去一个小石头,头羊就会顺着石头引路向左边走去,
那个时期,坡上的毛毛草草,被羊啃噬得干干净净。
为什么养这么多羊呢?目的就是为了积肥,羊粪的肥力持久,上一年羊粪能长三四年。
春夏秋三季, 羊都住在山岭上。生产队另外派一个劳力,和放羊的一起住在山上,去生产队地里搞些个山药,豆角,吃菜问题解决了,苦了他们也便宜了他们,寻查员也逮不着他们什么把柄。每天担土垫圈,羊尿在土上,这个土就成了好肥料,土、尿、粪搅在一起,并不是只有单纯的羊粪蛋。
羊在这个山头住了一个时期,羊粪满足了这个地区的需要,就转移到另一个山头的羊圈里,再为另一道沟积肥。
羊大部分时间都在圈里,每天下午3点钟出坡,吃草到天黑,三四个钟头就吃饱了。在圈里撒尿拉粪的时间很长。养羊积肥,是个不错的方法。
冬天,群羊下山,回到村中圈里,走过青青石板街,留下一街羊粪蛋。于是羊群不能走街,必须走河滩。
除了队里群养,个户养羊也很不少,社员出工上山,也要牵上几只羊。虽忙点,但也有微薄收入,一只羊能卖25元钱呢。也能剪羊毛,织毛衣织毛袜,老少爷们都学捻线织毛衣,技术不过关,前襟织两片,后襟织一片,三片缀在一起成一个毛褂,倘若再织两条胳膊,缀在一起,就是一件完整的毛衣了。
学生中午不能休息,给羊割一梱草,才能往学校走。
羊多草少,喂草要省着点,不能成捆扔进圈里,要用绳子梱好一把吊起来,防止踩踏浪费。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过度养羊,就破坏了生态平衡。羊多了,树苗长不起来,还要糟蹋庄稼,坡上放牧,坡上的石头被羊蹬到了地里。社员上工收工赶着羊,也免不了一不小心跑到了庄稼地里。
后集体时期,全村禁止养羊放牧,村规明细到“羊蹄踏进地里,罚款3元,前蹄进去,后蹄没进,也是3元”。时至今日,没人养羊,现在出生的孩子,没见过羊,不知道羊是什么东西了。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彻底退出了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