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诸弟(2)【1051】2024-9-13(2)
评点:忍辱包羞屈心抑志
曾氏在遭受屈辱挫折时,从不对人言及自己心中的苦痛,今日节节胜利的时候,反而向弟弟们大谈先前的委屈。这是为什么?不诉苦,是曾氏反复说的“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是一种不示人以弱不求人怜恤的强者精神,是一种化悲痛为力量跌倒后爬起来再干的倔强性格。这种血性,后来被代代有志有为的湘人所吸纳,成为一种湖湘品格而得到海内赞许。
此刻对诸弟诉衷肠,实在地说,颇带有几分胜利者扬眉吐气的成分在内,其潜台词显然的:世人看看,到底是谁行,谁不行?笔者(唐浩明先生)的这个分析是有根据的。十多年后,曾氏在江宁城的两江总督衙门里,曾经和一个名叫赵烈文的幕僚有过一段坦陈的对话。这段话记载在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中。曾氏并不隐讳yinhui(有所忌讳而隐瞒)地对赵烈文说,起兵之初的确有一段与人争高下的气蓄在胸臆xiongyi(心中)间。这与之争高下的人主要的还不是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而是湖南的官场与绿营。湘军的成功,也是被激出来的。并承认自己的这种好胜之心在年轻时就有了;早年在京师做翰林时,见人人都称赞梅伯言(梅曾亮1786年-1856年,又字葛君,原名曾荫。江苏上元(今南京)人,近代散文家。少喜骈俪文,后从钟山书院主讲姚鼐学,与同邑管同交最笃,同肆力于古文,读周、秦、汉、唐之书,一变旧习,义法一本桐城,为姚氏高足弟子,与管同、方东树、姚莹并称“姚门四弟子”。道光二年(1822年),梅曾亮中进士,官户部郎中,居京师二十余年,文名满京师。引疾归里后,主讲扬州书院。太平军起,避居淮安。梅曾亮的文章“精悍简质,清夷往复”,其诗“坚致古劲,神锋内敛,特以文名太盛,诗为之掩”。著有《柏枧山房集》)的文章、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道光十六年1836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官至四川学政。同治十二年(1873年),病浙于苏州省寓,享寿75岁,后葬于长沙南郊。 何绍基学识渊博,才华超群。经史皆通,尤精小学,旁及金石考证。书法自成一家,上溯秦两汉古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有“清代第一”之誉。复工于诗,擅楹联,为近代宋诗派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说文段注驳正》《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集》《东洲草堂文钞》等存世。 )的字,心里总有点不服气,不愿居梅、何之下,便发愤作文练字,要超过他们。文章书法都果然因此而大有长进。
这里记载的无疑是一个真实的曾氏形象。他曾多次对人说过:世上之事,有所逼有所激而成者居其半。这其实就是他自己的亲身体会。
曾氏决定请罗汝怀(字研生,湘潭人,贡生出身)做子侄辈的塾师。罗学问博洽( bóqià 学识广博博洽多闻),著述甚丰,是一个良师,但曾氏却不要其子甲三(即纪泽的乳名)跟他写作八股。八股乃应试的法定文体,曾氏如此安排,岂不存心不让儿子做官有出息?
原来,这里还有个背景。
清制,二品以上的官员,其儿子可以享受到一种待遇,即不续考试便可取得国子监资格,然和再通过朝廷的一次专门测试,便可分发部曹(六部各司仍)或地方衙门做官。
曾氏认为甲三读书天分不高,八股试帖与他项学业不可同时学好,与其花大力气去学八股试帖取得举人、进士的功名,不如一心一意地去读那些于身心性命、邦国经济有实用的好书。八股误人,曾氏深知。书上也有许多人深知,但又都沉溺与其间,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求得一官。既然朝廷有此优待,又何必叫儿子再去将岁月荒废于其中呢?当然,以八股博得一个进士、翰林的头衔,其出身自然光彩,今后在迁升上亦顺畅些。但以丢掉实学来换取,曾氏认为不值得。后来,曾氏在战争中逐渐认识到西学西技的重要,又特为聘请两名英国教师在家教纪泽、纪鸿学英文,读洋书。那时纪泽已经三十出头,纪鸿也过了学外语的最佳年龄。两兄弟遵父命,刻苦学习两三年后便能够识英文、操英语,纪泽后来因此被朝廷选为出使英法大臣,为国家的外交事务作了许多贡献。同时代的大官子弟中,找不出第二个曾纪泽这样的人物。这自然是后话,但可以让我们知道曾氏这种重实学而不重虚名的家教,对儿子成才所起到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