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提心吊胆的教师
【今日份美好】
最美的母亲节礼物
一早,NYT趁着做操排队时间,将一个用纸做成的东西送给我。A4大的纸,被她两头捏在一起,中间形成一个平台。我打开一看,是一张她精心制作的立体贺卡,用不同颜色的皱纹纸折叠成的康乃馨挺立在她画的绿色花茎上,大大的红色花朵非常鲜明。三个粉色小爱心穿插在花朵间,“祝您母亲节快乐!”几个黑色大字,苍劲有力,大小不一,很有设计感,分两排占据了贺卡最上端的位置,特别醒目。最后面,她还巧妙地点缀了一个长了小尾巴的粉色小爱心。第三支花茎上有一个印记,但花朵却不见了。
一开始,我并没有留意,拿出手机拍摄贺卡。结果,NYT发现少了一朵花,那是她用彩泥捏的,本来是粘在花茎上端的。看着这幅精心设计的贺卡因缺了一朵花不那么美丽了,她努力睁大眼睛在讲台上找,一边找还一边疑惑:“刚才还在的啊?怎么没有了?”尽管我一再说没有关系,这样也很美,但她还是在她的位置与讲台间跑了几遍,低头寻找着那朵遗失了的彩泥花朵。要不是我催她去排队出操,估计她得在教室找半天,大有不找着不罢休的样子。
一边去排队,她还一边埋着头,似乎想从地上忽然发现她的小花朵,估计执着的她整个早晨一直都在想这件事了。
我想,不管怎样,这都是今日份美好,浅浅地感受一下节日的氛围,温暖自己,温暖我和孩子间的这条通道。感谢NYT的惦记!感恩遇见童心,遇见最纯真的爱。
【今日阅读——《提心吊胆的教师》】
这一节开端,作者用了一个三连问,直击我的内心,因为一直以来,这三问也是困扰我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那么难以看透学生的实情呢?为什么我们常常诊断学生“病危”并用“致命”的教学方法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学生心中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的办法,而只是责备他们的无知与平庸呢?
表面看来,答案很简单:作为教师,我们习以为常的诊断方式允许我们诿过于学生而遮掩自己的失误。可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看不见学生的恐惧,而进一步深究为何看不见则更令人怵惕不宁:我们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恐惧才能洞察学生的恐惧。如果我们想掩盖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不愿在他人身上看到反映自身的丝毫影子。
确实如此,读这段话时,我被作者的勇敢打动,同时被他如此洞明自己的内心感到震惊,因为我们的内心与当时他的内心想法是如此惊人的一致。也许,这也是为师者或者说是人之常情。
帕尔默先生最终说明:我们许多人还有一种不愿明说的真实恐惧:我们害怕年轻人对我们的无情评判。如此说来,确实如此。我们家有一个非常热爱教育事业,正走在成为一名教师的路上的孩子。对于他的向往,我们除了无条件支持,基本没有第二个选择。然而,读这本书之前的我对孩子是非常恐惧的,就像作者这里说的那样,我害怕的是儿子对我的评判。其实,儿子正是从我这里学到的“评判之术”。如今,我在努力改变跟孩子的相处模式,并尝试跟孩子沟通,接纳我的恐惧,也看到他的恐惧。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走进教室,望着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其表情——或是明目张胆或是不动声色——都好像在向你发出信号:“你已是与时代脱节的老古董,不管你看重的事什么,我们课不看重——既然你无法了解我们看重的东西,我们也懒得费功夫告诉你。我们待在这里只是迫不得已,因此不管你要做什么,早完早了,好让我们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其实,学生通常发出的是表示恐惧而非鄙视的信号。可我还未学会破译这样的信息时,就草率地把许多学生打入“来自地狱”的另册——如果我不明了自己害怕学生的评判,我就决不能破译出学生的真意。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最近发生在班级里的一件事。有同学举报LXH骂老师“傻X”,年轻的老师不理会,我想,他也是很头疼这个孩子的,他的内心其实害怕学生对他的评判。
非常害怕学生的教师选择的状态是停滞,他们将资历、讲台、地位、学问作为防范学生的盾牌。可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停滞造成的后果恰恰是这些教师最担心的自己与学生的隔离。心怀恐惧的学生会疏远教师,而受此伤害的教师又心怀恐惧地躲避学生,结果形成日益互怕的恐惧循环。
我想,年轻教师们现在就处在这样的阶段,他们迷茫、害怕,所以索性停滞,接着就进入了日益互怕的恐惧循环。
今天算是有点明白年轻教师的心理了,很为自己隔岸观火式地不理解,甚至希望学校换掉和我们搭班的年轻老师感到惭愧。其实,这些年轻教师是非常希望有人能把他们从恶性循环中拉出来的。
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往往身披“玩世不恭”的铠甲,以无所谓的消极态度去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对待前程。当一个人对教学的满腔热望因亲身经历而化为泡影——或者不能准确地解释亲身经历,玩世不恭也就随之而生了。我总是有这样的强烈印象:教师表面有多么冷淡的玩世不恭,后面就有多么热烈的从教愿望。或许,从教愿望还能再次燃起烈焰,因为,心冷如冰源自热情似火:只要对教学痴心不改,玩世不恭或许就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种子。
如此说来,我是太误解我们的年轻教师了。其实,他们一直处在提心吊胆中,他们也希望改变,只是不知如何改变。
我应该向他们分享这个更新途径——繁衍。繁衍指向创造性和代际性,即“为年轻人服务的创造力”——一种年长者既为年轻人的幸福也为自己的幸福尽心尽力的方式。
读到这里,我似乎有点明白朱永新教授谈到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的含义了,跟年轻教师共同学习,跟孩子共同学习,这都是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这样的互相编织中,个体生命都得到了丰富和成长。
所以,面对学生或年轻教师的评判,我们应该正视而非忽视,应该以自己的言行向学生表明:“我们之间有又宽又深的代沟,但是不管这沟有多宽多深,我都会竭尽全力跨过去——不仅因为你们需要我来帮助你们茁壮成长,而且因为我也需要你们的见识和能量来帮助我焕发活力。”
面对恐惧,我们要舍弃那种企图博取年轻人(学生)欢心的需要——这种需要或许在教师中很常见,却会妨碍我们很好地为学生服务。
面对恐惧,我们可以永存的那部分恐惧——唯恐不能与年轻人进行激发生机的交流。我们需要和年轻一代(学生)的生活保持息息相关的联系。
就像课间和孩子们聊天,哪怕不聊,听孩子们聊天也是保持和孩子联系的一种方式。
回到优质教学这个初衷来看:优质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款待,而且总是一种主任比客人受益更多的款待。对客人来说,款待是给予食宿,对于主人来说则是给予希望。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给予款待将有望造成一个人人款待教师的世界。
如果我们着眼于为年轻人(学生)服务的创造力,学会不仅破译学生的恐惧,也破译自己的恐惧,从而达到优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