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总孜孜不倦地追求得到他人的钦佩和认可。这类人会经常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能力,显示自己的优越感,目的是引起他人的注意和赞赏。
他们擅长在言谈间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甚至会忽视其他人的贡献和价值。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肯定和支持,他们就会暴跳如雷。
同时他们也基本不懂什么是谦逊,经常会陷入自我陶醉的状态,无法客观看待自己的真实情况。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会要求伴侣不断地赞美自己,肯定自己。如果伴侣做不到,他们就会心烦意乱,焦躁不安。
总之,他们需要不断从外界验证一个答案或结果:我是真的很不错!
对于这类人,心理学上称,他们的性格中“自恋”的成分高于常人,当然,如果要给他们贴上“自恋型人格”的标签,则还需要专业人士全面的临床判断。
这种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这是由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早期成长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早期的童年经历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童年早期,父母过于纵容或溺爱、夸赞,容易让孩子形成“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最厉害”的想法,并深植于人格中。
如果父母对孩子情感忽视、漠不关心或者苛刻贬低,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深深的羞耻感和自卑感。为了抵御这种焦虑,孩子会在内心虚构出一个“强大而完美的自己”,来保护脆弱的真实自己。
如果父母双方育儿观念差异极大,或者在童年早期频繁地更换抚养人,不同的抚养人之间的态度和行为大不相同,那么可能让孩子感到困惑和不安,无法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他们可能学会通过极度表现自己来获得所需的情感回应,正如同自恋型人格者在人多的场合最爱哗众取宠,希望自己成为焦点一样。
其实,自恋的内核依然是自卑,所以他们才会不断地向外寻求认可。在自卑和自恋,似乎存在着丝丝缕缕的同源共脉,极限的拉扯也是一种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