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90后聊天,发现他们很少会考虑30年以后的事情,大家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活在当下”。
曾经年轻时的我和现在的你们一样,从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养老。不是因为想好了一切,而是因为从没想过。
人生最大的风险是,就是没有看到风险。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养老的话题。这篇文章既有感性地遐想,也有理性地思考,相信仔细看完一定会有所收获。
2020年至今发生了很多活久见的事情,被称之为“黑天鹅”事件。所谓黑天鹅,是指出乎意外的事件,难以预测、不同寻常、颠覆认知。新冠肺炎疾病在全球爆发、美国股市一个月内发生四次熔断,这些都注定是被载入史册的黑天鹅事件。
与之相对应的是“灰犀牛”事件。形象一些地描述,一只庞大的灰犀牛在河边静静地喝水,它行动缓慢,在离你很远的时候,感觉不到压力。然而,当它慢慢移动到离你足够近的时候,就会造成极大的压力,这时再做反应已经来不及。
所以,如果说对于“黑天鹅”风险,我们较难防范,那么对于“灰犀牛”风险,我们是要提前做好应对的。
养老,就是我们终将要面对的一只巨大的灰犀牛。
既然要认真思考养老这件事,我们不妨问自己三个“灵魂问题”:
1你希望的养老生活品质是怎样的?
2需要多少钱来支撑你理想的养老生活?
3你如何保证这笔养老的钱?
你希望的养老生活品质是怎样的?
提供四个选项供参考:
朴素型
解决一日三餐基本温饱即可,其他方面开销大幅缩减。简称“朴素型”。
维持型
维持和退休前基本相当的生活品质。简称“维持型”。
享受型
住高档养老社区、环游世界,充分享受晚年生活。简称“享受型”。
随意型
没有预设,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全凭国家退休养老金和银行卡剩余金额。简称“随意型”。
你会选择哪一种呢?请先思考一个答案。
根据四种选择,我们来对应第二个问题。
需要多少钱来支撑你理想的养老生活?
第一,朴素型
我们把简单朴素的养老定义为能吃好一日三餐、解决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没有大额开销、不旅游、不应酬不交际。
我们用“盒饭”原理来计算一下这种养老生活需要多少钱。假设一日三餐,每餐一份盒饭。现在一份盒饭的价格是接近20元,以4%通胀率来计算,30年后一份盒饭的价格是64元左右。一日三餐总费用是192元,每个月的餐费是5760元。加上基本生活费用开销每个月以1万元计算。假设养老生活30年,总共需要360万。
这个数字有没有超出你的想象?
如果选择朴素型养老模式,是不是靠国家发放的养老金,就足够了呢?答案是——未必。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社保基金。社保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用现在工作的人缴纳的养老金,来供养退休的人。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父母包括祖父母这一代人的退休金,是靠我们正在工作的人缴纳的社保来维持的。而等到我们退休时候的养老金,是靠我们的子女以及他们的子女工作缴纳的社保来维持。大家都看过社保金不足的新闻。
社保为什么会不足?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年轻人不够了。年轻人为啥不够呢?大家应该都能想到,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生育率下降。
生育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1对夫妻两个人结合,生下的孩子的数量。至少要生俩孩子才能保证下一代劳动人口数量不减少。中国从198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们的父母大部分都只生了一个孩子,人口数量断崖式减少。2016年开放二胎政策,但是并没有迎来预期的婴儿潮。
有统计数据,我国现在的生育率是1.6,仅高于生育率1.5的日本0.1。
一方面是年轻人减少,另一方面是老龄化加剧。
本世纪初,我国老年人就已经突破7%的基准线,这些年比重还在不断攀升。2016年更是达到了10.8%,也就是100个中国人里面就有11个65岁以上的老人。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2026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会突破14%,前后差不多25年时间,和日本的老龄化速度基本一致。
社保金不足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来看看邻国日本的情况。因为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的缘故,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社保养老问题最大的就是日本。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改革退休制度,把退休年龄从55岁延长到60岁。结果到2004年还是扛不住了,宣布晚发退休金。所谓晚发退休金,就是60岁退休,但是养老金要65岁才能开始领取。后面养老金又不够了,就把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从65岁延长到70岁。而现在,退休金领取的年龄是75岁。
60岁退休,75岁才能领取养老金,15年没有收入来源,你能想象吗?即使是开始领取后,日本金融厅的报告告诉老年人,从政府手里领取的养老金是不够生活的,每个月的养老金缺口大概是4-5万日元,折合人民币2000-3000元。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去日本,经常能看到已经满头银发的老人还在做大巴车司机、做餐厅服务员的原因。
“老后破产”就是日本的窘境。
养老金不够怎么办?日本金融厅给老人们出了3条建议:
一、退休后继续工作
二、卖掉房子换钱
三、从城市搬到乡下生活
无论哪一条建议,都是无奈之举。每个日本老人,年轻时都和你我一样,认真工作,他们有存款、有房子,但最后还是“老后破产”。他们从未想过老后的生活会如此艰辛。有些老人为了生存,甚至在商店偷东西。专偷便宜东西,目的是被抓了以后,住监狱里养老。
日本的现在可能会成为中国的未来,这不是耸人听闻。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已经开始实施,未来会不会延迟退休金发放时间?或者减少退休金发放的金额?
中国目前退休的人能拿到多少养老金呢?我们来看一下大数据——养老金替代率。所谓的养老金替代率是指退休后拿到的钱与退休前拿到的钱的比例。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9)》,目前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不到50%。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2019年度公布的社会平均工资是7832元/月,以养老金替代率不足50%来计算,退休前拿社会平均工资的人,退休后每个月的养老金不足3600元。
30年后,等80后们退休的时候,养老金替代率会上升还是下降?根据上文的分析大家可以自行判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上海每月3600元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品质?能也仅能满足“朴素型”养老的需求吧。30年后,恐怕连“朴素型”的最低要求都未必能满足。
第二种,维持型
根据世界劳工组织的报告,如果要维持退休前后基本养老生活品质不变,退休金要相当于退休前工资的70%。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现在的养老金替代率不足50%,中间是有接近30%的差距的。
退休前工资收入越高的人,养老金替代率越低。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养老金缴纳时,对缴费基数有上限和下限的要求。最低不能低于社平工资的0.6倍,最高不能超过社平工资的3倍。(养老金计算公式中还要将这个倍数加1再除以2,使得最高缴纳者与最低缴纳者领取的养老金统筹账户部分不超过2.5倍。另外,缴费基数的8%进入个人账户,领取部分比较少。)
综合来看,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者养老金差距不超过3倍。
所以,对于退休前收入越高的人,要维持相同生活品质,需要准备的养老金就越多,单纯依靠社保是完全无法达到理想状态的。
第三种,享受型
这种养老模式,需要多少养老金无法预估,上不设限。
我们简单说一下高端养老社区。
所谓高端养老社区,一定是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这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即使建在城市当中,也会选择僻静优美之所;更有先进的硬件设施,以及符合老年人身体条件的各种设计元素。从对老年人身体的照顾到精神生活的安排,都是细致入微的。
老了以后是否要入住养老社区,是对老年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社区养老,使得高端养老社区的入住权成为了稀缺资源。
所以,如果考虑这种养老模式,就要提前锁定入住权。退休时再做打算,将面临一床难求的局面。(目前有多家保险公司已经有或正在建设养老社区。比如泰康、太平、恒大、泰康、光明等)
第四种,“随意型”
有种想法的人,晚年生活可能最为凄凉。因为没有计划,不会对积蓄和支出做出平衡。积蓄可能很快花光,最后只能依靠一点微薄的退金勉强度日。
你如何保证这笔养老的钱?
刚才我们已经明确了,即使是“朴素型”的养老,单靠国家发放的退休金,可能也是不够的,更不用说“维持型”和“享受型”。
养老的钱来自哪里?无非是年轻时候的收入做出的投资。
普通人的投资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银行存款、国债等零风险投资
2、黄金、货币基金等风险较小的投资
3、股票、期货、P2P等高风险投资
4、除自住房以外的房产投资
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些投资的风险,会不会有本金的损失。只考虑一个问题,养老的时候我们到底能有多少钱呢?答案是——不知道。
因为上述所有的投资,没有一项是被设定只用于养老的。
可能会用被用于孩子的教育和婚嫁,给自己买奢侈品某次投资中折损。那么,理想的养老生活能不能实现,就处于未知状态。
所谓的理想,也只能是理想。你喜欢这种不确定性吗?
所以,我们要为自己准备一笔专属养老的钱。这笔钱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确定性。这笔钱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用于养老,这是最重要的。它不会因为投资失败遭受损失、不会因为其他计划而改变用途。有人嫌养老金不够“灵活”,而我认为灵活是对人性的挑战。当你“惦记着”有一笔随时随时可以动用的钱的时候,这笔钱就不那么“安全”了。
2. 保值增值。我们从30多岁开始为自己储蓄养老的钱,到60或70岁开始领取,中间跨越了30多年。20年一个经济周期,接近两个经济周期。如何让这笔钱安全的跨越两个经济周期,不受大的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也是极为关键的。股票、房产、银行理财和储蓄都不能达到让资产稳定增长的目的。
3.和生命等长。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最新权威数据显示,从1840年开始,人类的寿命就在以平均每年大约三个月的速度递增。换句话说,也就是每过十年人类就可以多活两到三岁。所以,21世纪后出生的一代,甚至是我们这一代当中,“百岁老人”将不再是罕见现象。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就非常重要了,它一定要与生命等长,保证活多大领多久。
除了社保养老金可以达到上述要求以外,商业养老年金也可以实现上述功能。而两者互补,才能保证我们安享晚年。
所以,如果你觉得养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确实很重要),就从现在准备起来吧。
不要让老年的你,为“活在当下”的你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