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师生知识与能力的收获,都将在陪伴自己一生中最重要时光的教室里产生。回观这些年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教室的布置,不知从哪天起,都开始热衷于“靓妆炫服”。学校规定这个制度必须要上墙,检查团来了要悬挂规定的版面,教室的拐拐角角都贴满了花花绿绿的东西,甚至连房顶上的两个横梁也不放过,被贴上或英文或中文的大字体励志标语。整间教室,五颜六色的东西就这样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尽管墙上醒目位置贴着“入室即静,入座即学”,但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真的能做到静心学习吗?
我觉得,孩子们从早到晚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不说多么豪华最起码要是绿色的、舒适的,作为教师来说,建设一个布局合理,色彩和谐,舒适有品位的教室非常必要。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也应该像家一样,让学生们感到自己被接纳和认可,并能得到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更有学习的动力,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博尔诺夫说过,如果人想在空间的某个位置上定居下来,把这个空间的某个位置当作他生活的家园,他得在这个长期居住的范围内加以防护,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布置。也就是说,这个位置需要给他保护性和安全感,使他在这里能“顶住一切自然和人生的狂风暴雨”,让他感觉舒适,生活保持健康。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的意思是指儿童的天性就教育意义来说,不是后天教育所需要改变的对象,而是需要保护的对象。只有顺应儿童的天性,才会发生良好的教育。教室是孩子们成长的小天地,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