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很久了,经常看到它的身影
这次打开,才慢慢打开对杨本芬的了解
很高兴我又认识到了一位优秀的作家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能勾起很多在我的记忆里已经快要忘记的事情
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我奶奶的
也很显然,只有我奶奶是最接近书里那个动荡的年代的
因为读这本书,也让我更加想念她,恨不得快回家抱抱她,和她聊聊天,哪怕只是和她坐在一起晒太阳
想重新听她说说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就像小时候一样,认真倾听
可能因为越长大时代也在变好,日子慢慢好起来,奶奶也没以前那么爱讲故事了,也可能因为我远在外地,听不到故事了
我开始对苦难的日子没了太多记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地告诉自己,要多珍惜现在的生活,要珍惜现在的粮食
一次次地感叹,太苦了,这日子太苦了,然后眼角微微湿润
同时又对秋园和子骅的生命力敬佩不已,总是能够再撑一撑,再找找出路
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透露出的各种旧社会对女性的压榨和各种要求,在那个年代,女性受苦难,吸收苦难,然后继续为难下一代女性,如此循环,让我很难过
还有秋园的一生,秋园和子骅对知识对读书的渴望和热爱
秋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是一家人最后生活能越来越好的重点,更是在苦难的日子里的救命稻草
趁这里整理一下我认为教育子女的一些总结:
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多带他们见世面旅行
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搜索能力
平等相处,友好沟通
里面还能收获关于婚姻的一些思考,另一半选择的思考
子骅自述文化不高,但书中风景的描写,故事的发展,娓娓道来,细致入微,恰到好处,每每都会感叹,她明明水平很高!
最后被安利余华的《活着》,已经在读了
余华在八平米的平房写出《活着》
而杨本芬在四平米的厨房写出了《秋园》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