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瑜伽感悟类型的文章,我觉得像捡到了宝。Janna的这篇就是,写得好好。只有走心的练习,才会有走心的思考,最后成就这么一篇走心的文章。
纵然阿汤体式做得666,会羡煞旁人,但那总是外在的,我更青睐这种内在带有深意的思考。体式不过是个工具,绝非目标与终点。希望更多人能因此而爱上阿汤,并走上瑜伽垫子,也欢迎更多阿汤练习者的分享。
最近疫情反复,倒是没有影响到我的日常练习。平常心的状态每日练习,不知是包容心变多了,还是感触少了,面对自己的练习,反而讲不出什么东西了,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有,但慢慢靠自己练习,也就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关于我的最近练习,确实输出少了。
规律的练习带给我什么?我想,就是一种相对的稳定吧。世上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是在变化的,每天的练习状态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很好。通过练习至少能够保证我与身体甚至精神的层面保持同频,同频也是一种“稳定”。稳定有助于我打根基,也有助于我在此基础上去打磨细节。
倒是最近遇到一些巧合,让我有了写点东西的想法。巧合就是在mysore场和职场会遇到不同的人对我说,我很努力。
要是放在过去,我一直都觉得“努力”二字是贬义词,在我看来,有天赋的人是不需要努力的,而我却是个特别愿意被夸有天赋的人。当然,时间和经历总会把人打回原形,慢慢地,我会承认自己所谓的“天赋”也是绊脚石,因为它会给你不努力找借口。
记得有部儿童剧里的台词:一个人如果什么事情都“差不多”,积累起来到后面就差很多了。
练习到二序列后,感觉每一个体式都是“反馈”小能手,它们会告诉你,你的上犬做得欠火候,你的四柱偷斤少量,你的轮式还推得不够。这就是“差不多”带给你的结果。
二序列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就是一场严肃的考试,对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检验,甚至连练习的心态也有点像赶赴考场。有把握的还是有把握,没有把握的就是做不到,不能有一点侥幸心理。
当我意识到了这些,反而就没有那么苛责自己了。人性如此,侥幸、偷懒……在别人眼中,你是努力的,但是否真的努力,只有自己知道。努力,也不过是表象。
通过不断对身体、对思想的正确认识。现下,我会更为留意自己当下的状态,开始通过感知,去察觉身体所处状态下的能力、状态。通过探索身体可能性,也帮我满足了对自己的好奇心,因为,每一天每一刻的状态都是不同的,即使每天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练习,但是每天身体状态、心智的不同,都会给自己不一样的感受,甚至在遇到自己无法做到的体式,当下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挫败、无力,有时候又觉得自己还行……
在承认自己时时刻刻都有局限性的同时,又会感慨潜能是可以不断挖掘的,人的可能性不是一眼就能看到头。
当把练习放到生活中,为人处世也会变得更加坦然,开始承认自己的负面感情和恶习,并且全然接受它们。我更容易察觉到自己当下的状态、情绪,也有点了解这些情绪的起源是什么。似乎关注到这些以后,我的情绪反而更加稳定了,没那么急躁,也没那么容易有怒火,待人接物也没有那么严苛。都说后弯,开胸会让人心胸开阔,也会让人变得开心,练习帮助自己更容易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原因莫非来源于此?
话虽如此,仍然知道练习的道路还有很长,自己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究竟练成什么样,也没有刻意的规划,心态和身体都在变,人也在变化,现在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如实去做。
更多Janna的瑜伽故事,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