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梦里的伤痛,是亲子关系里的温柔提醒
昨晚做了个揪心的梦。梦见孩子才几个月大时住院,被医生“虐待”——我匆匆赶去看他,孩子后背全湿透了,小脸写满难掩的难受,见到我便撕心裂肺地哭,那哭声尖锐得像针,一下把我从梦里扎醒,喉咙还带着隐隐的钝痛。
醒来后缓了许久,才反应过来这梦的源头,是孩子八个月时一段刻在心底的经历。那时孩子肺炎了需要输液,医生反复扎了好几次都没找到血管,孩子哭得肝肠寸断,小小的身子缩成一团。我实在不忍心再配合医生的询问与签字,猛地冲回孩子身边,只想紧紧抱着他、安抚他,却被医生冷冷地怼了一句:“你过去有什么用?你去了他就不疼了吗?”
原来,那些当年被强行压下的心疼与无力,从没有真正消失,只是悄悄藏进了潜意识里,偶尔会借着梦境的形式出现,回忆涌现……
今天小区里相熟的宝妈跟我说,最近孩子放学回来总有些闷闷不乐,旁人问话也很少回应,不复往日的活泼。
听到这话,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酸酸胀胀的。以前的他,爱说爱笑总是开心的,自从我转入全职工作后,日子就被忙碌填满——加班成了常态,孩子常常独自在家,有时候连一顿热乎的晚餐,我都没来得及给他做。不知不觉间,那个追着我叽叽喳喳的小身影,就变得安静了许多。
有一次,他跟小区里的小伙伴玩得正投入,怎么都不肯回家。眼看天色渐晚,我没了耐心,强行拉着他往回走。回到家后,他终于忍不住爆发了,红着眼睛委屈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姐妹作伴,就我没有。”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哽咽着控诉:“以前你都会陪我,陪我看书、写作业、读绘本,陪我吃饭、陪我玩,现在你连饭都没时间给我做,也不看我的作业、不陪我看书,什么都没有了……你就是不爱我了。”
那一刻,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瞬间涌上心头,我只觉得疲惫不堪,一堆事情压得人喘不过气。换作以前的脾气,恐怕早就火冒三丈了,但看着孩子泛红的眼眶,我强迫自己静了下来,试着去感受他的委屈——我小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孤独呢?
记得小时候,放学路上总飘着金黄的秋叶,我一个人走着熟悉的小路,心里却满是说不出的伤感。我清楚地知道,回到家也还是孤身一人,所以常常蹲在门口,一遍又一遍地唱歌,想用歌声赶走漫上来的孤独。家里长辈总说:“换成别人生在这样的家庭,早就难过了,你倒好,天天莺歌小唱的。”只有我自己知道,唱歌是我在孤独中寻找快乐的方式,是把孤独酿成快乐种子的小秘密。也正因如此,我至今仍偏爱那些带着淡淡伤感,却又藏着浪漫的音乐。
自己亲身经历过孤独的滋味,又怎么会不懂孩子眼底的失落呢?
我暂时把那些待处理的工作、满心的焦虑都抛到一边,轻轻把孩子抱在怀里,柔声跟他聊起天:“宝宝,现在妈妈确实需要全职工作,要为我们的小家努力呀。但你也在一天天长大,慢慢来,你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独立。等妈妈空下来,一定好好陪你,带你去公园、去看风景。其实妈妈小时候,也常常一个人在家,不过我会唱歌,唱着唱着就不孤单了,也变得快乐多了。”
孩子的眼睛里瞬间亮起了光,带着一丝期待问:“那我想要养小猫,让猫猫陪我,我就不闹了,也不孤单了。”
我认真地跟他分析了养小猫的利弊——照料小猫要花费很多时间,妈妈平时太忙实在没精力,而且小猫也可能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先养几条小鱼试试看。
再后来,家里又添了不少绿植,甚至还迎来了两只活泼的鹦鹉。孩子开心地说,有这些有生命、能互动的小动物陪着他,他就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之后的日子里,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会主动和小鱼、小鹦鹉互动——认真清理鱼缸、按时喂食,还会凑在它们身边絮絮叨叨说心里话。和小鹦鹉的互动更是可爱!不知不觉间,他脸上的笑容多了,整个人也开朗鲜活了不少。更意外的是,这些与小动物相处的日常,还成了他作文里的新鲜素材,那些细腻的观察和温暖的感悟,让我们的生活又多了许多值得记录的美好瞬间。
和孩子谈心的过程中,那些积压在心里的情绪突然就翻涌上来。人这一辈子,最苦的从来不是身体的辛苦、生活的劳累或工作的压力,而是经历了太多委屈后,还得不到理解与体谅,甚至要被误解、被打压。那种孤立无援的崩溃,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
我常常会佩服自己,怎么一步步走到了现在。不回忆、不受刺激的时候,我其实是个很容易开心满足的人,像个没心没肺的孩子,身边人都以为我过得快乐又顺遂。可只有自己知道,那些过往的伤痛,就像埋在心底的种子,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刺激,就会瞬间破土而出,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反思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有过情绪失控的时候。有时候是孩子确实调皮,同样的道理说了无数遍仍不改正,叫了很多次也迟迟不行动,学习上也总少了点主动;但更多时候,是我自己的情绪在“作祟”——身边人的不理解、偶尔的打压与刺激,工作上的压力与焦虑,忙碌到超负荷的疲惫,这些情绪攒到临界点,就会在某个瞬间崩溃,然后不自觉地反射到孩子身上。
每次忍不住批评揍孩子后,冷静下来的我都会陷入深深的内疚,心里难受很久。我甚至会用同样的力度“打”自己一下,感受那种痛感,确定对孩子动手是不是重了。从小调皮捣乱,避免不免挨揍,静下来,又不忍心………总在崩溃中治愈,又在治愈中崩溃,反反复复,跌跌撞撞。
而这一路最珍贵的收获,便是读懂了“育儿也是育己”的深意。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在不经意间,透过他的委屈与孤单,共情到小时候的自己——那个也曾渴望陪伴、渴望理解,却只能独自消化情绪的小孩。
就像在时间的折叠里,过去与现在无数次重叠,我终于有机会伸出手,拉起那个小时候的自己。这一次,我想用正确的方式善待她,用曾经渴望的耐心、理解与温柔,重新把她养一遍,让她有满满安全感。大脑释重,才能有更多的空间学习汲取知识获取生存的能量啊!
好在,我已经学会了及时止损。试着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跟他好好谈心、耐心沟通,尽量减少对他的伤害;学着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体谅他,用共情代替指责,用心维护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那些无法避免的挫折和伤害,就当作是对他逆商的培养,同时做好正向引导,把伤害降到最低,努力让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也在不断修复自己过往的创伤,不断成为更好的人。愿我们都能在鸡飞狗跳的日子里,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觉察,少一点遗憾,和孩子一起,也和曾经的自己一起,慢慢长大,慢慢变好。
✨ 文末互动 ✨
育儿路上,你是否也有过在陪伴孩子时,突然共情到小时候的自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抱团取暖,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