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发现兵马俑中,士兵的肚子平平的,军官的则是鼓鼓的,“将军肚”会不会就是这么来的?
他说,“将军肚”这个未必出自兵马俑,但是,古代将军的确多是大肚子。书中怎么描写大将军?“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这点也体现在将军画像上,有些画师会刻意把将军的肚子画的又大又圆,彰显将军之威武。
我问,为什么不练成肌肉男呢?
他说,中国古代文化里,没有肌肉审美这个概念。我们的文化里,怎么描述一位战神?第一、身材魁梧,往战场上一站,宛如一座山。第二、天生神力,项羽“力能扛鼎”。绝对力量需要绝对体重来支撑,“脂包肌”是战斗力、力量、耐力的结合。
我问,有没有营养过剩的原因?毕竟先保证他们的伙食。
他说,也有这个因素。之前说过,安禄山是三百多斤的大胖子,糖尿病患者。再有能当将军的,年龄也不会太小,身体脂肪自然堆积。
我问,皇帝里有没有大胖子?
他说,人们总想象着,皇帝顿顿山珍海味,吃的肥头大耳。其实,除了草根逆袭的,皇帝们从小就是锦衣玉食,对大鱼大肉早没了兴趣。而且皇族为了维护统治地位,骑马射箭这些运动是必备课。不过,明朝皇帝的确多偏胖,朱元璋是,万历皇帝也是,应该是基因问题。
我问,史料记载还是民间传说?
他说,有画像,也有考古数据,前些年,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打开了。
我问,考古推测,万历皇帝有多少斤?
他说,两百多斤,并且右腿明显比左腿短,患有严重的足疾,牙齿也不好,只有二十二颗。
我说,难怪不愿意见人,不愿意上朝也有这个原因吧?
他说,他不上朝的真实原因,是跟内阁集团闹翻了。
我问,因为什么?
他说,立谁为太子,史称“国本之争”。万历想立郑贵妃生的皇子为太子,内阁集团立刻把朱元璋搬出来了,老祖宗关于立太子一事有过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是万历皇帝对长子朱常洛实在喜欢不来。
我问,因为立太子,争论了多久?
他说,十五年,最终是内阁战胜了皇帝。皇帝想,既然不让我遂心,那你们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我安心陪我的郑贵妃。
我问,郑贵妃也合葬在定陵吗?
他说,她没资格,只有皇后才有资格。正房是孝端显皇后,万历皇帝死后,他俩合葬了。不过孝端显皇后没有子嗣,万历皇帝死后,皇位传到了孝靖皇后之子朱常洛手里,朱常洛死后又传给了儿子朱由校,待朱由校上台后,孙子为亲奶奶正名,也迁进了定陵。
我问,怎么不是朱常洛来做这件事?
他说,他上台一个月,一命呜呼了。这里面有个巧合,鸿胪寺丞李可灼进呈了两颗红丸仙丹,朱常洛服用之后,第二天便撒手人寰。究竟是阴谋加害,还是用药有误?这就是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红丸案。这个朱常洛有多倒霉呢?三大疑案均与他有关。
我问,朱常治死得那么突然,有没有立太子啊?
他说,万历皇帝在遗嘱里早就册立朱由校为皇太孙。不过因为“国本之争”一事,朱由校父子俩都不怎么受待见。他父亲还好点,至少按太子的标准培养着,朱由校呢,从来没上过学,甚至他在宫内受教育的权利还不如司礼监的太监们。过去,太子老师很容易成为皇帝的心腹,朱由校没上过学,哪来的老师?有从小到大陪伴自己的太监呀,于是,这个太监就上位了,叫李进忠,后来,他改了一个更令人熟悉的名字,魏忠贤。朱由校在位的七年,朝政基本由魏忠贤一人把持。
我问,朱由校多大登基的?
他说,十六。
我问,才二十三就死了?
他说,跟他父亲一样,吃仙药毒死了。对养生追求最极致的有两类人,一是古代皇帝,二是养生专家,却也是最容易半路归天。
我问,朱由校十六岁登基,他母亲是不是可以垂帘听政?
他说,他母亲是王氏,在宫斗中败给了李选侍,受凌辱而死,朱由校由李选侍抚养。他父皇死后,李选侍想把持朝政,内阁集团不同意,双方开始抢夺朱由校,最终内阁集团胜出,李选侍被赶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可是没过几天,哕鸾宫失了火,李选侍差点被烧死。这就是明末三大疑案的另一案,移宫案。
我说,李选侍也是个狠角色。
他说,不过,崇祯皇帝倒说李选侍人挺好的,对他们兄弟三个关爱有加。
我说,说到崇祯,就想到了溥仪。
他说,后世对两人的评价不同。溥仪做过伪满洲的皇帝、日本人的傀儡;而崇祯死法则很皇帝。看这一段描写: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天还没亮,崇祯皇帝带着太监王承恩,从神武门离开了紫禁城,登上北面景山的最高处,他最后眺望了一眼已经二百二十四年的紫禁城,之后殉了自己的王朝。
我说,令人唏嘘。
他说,崇祯是有政治抱负的,一上台,就平息了魏忠贤刮起的阉党之乱。在位十七年里,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励精图治,本想力挽狂澜,可惜事与愿违,还是被李自成攻破了。
我问,闯王起义前是干什么的?
他说,在国营单位上班。明朝末期,财政越来越紧张,需要不断瘦身,李自成成了下岗工人,不仅没饭吃,还有官府催粮派款、地主逼债收租,最终被逼进了起义军,接着脱颖而出。
我问,李自成吃人肉是真的吗?
他说,版本很多,无从分辨,当故事听听吧。吃的是福王朱常洵,就是万历皇帝与郑贵妃所生的那个爱子,太子没争上,万历皇帝安排他在洛阳称霸一方。一六四零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宰了几头鹿,割了朱常洵的肉一起放锅里炖,美其名曰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
我问,打完洛阳,然后打哪里?
他说,开封。当时开封是河南的省城,结果打了一年半没打下来,最后直接把黄河给掘了,水淹开封。
我说,太残忍了。
他说,之前有本历史小说非常火,叫《李自成》,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作者是姚雪垠。
我问,您如何看待《李自成》这部小说?
他说,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可以读一读。因为这本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作家跳不出自己的政治格局。但是它有两点值得推荐。第一,若是不读,你会觉得,李自成的起义一帆风顺,其实不然,起义军内部和派系间都有矛盾,前有狼后有虎,革命队伍每天都如履薄冰。第二,我认为整部书里唯一的亮点,是通过开封城一户普通人家的悲剧结局看到时代的灰尘,这一家有被明军杀的,有被清军杀的,有被黄河水冲走的,有被饿死的。年轻人看历史喜欢重骑冲阵的快感,年长者更容易共情挈妇将雏的无奈。
我问,这本书,若是现在出版,有市场吗?
他说,特殊时代,特殊产物。姚雪垠写这本书时内心应该是摇摆的,一会想写写内心深处认识的李自成,一会又担心被读者揪住小辫子,所以,自觉不自觉的把李自成伟岸化,甚至套用了很多当下的思想,例如政治上使用的井冈山模式,军事上模拟的三国演义,把改朝换代归功于农民起义了。
我问,改朝换代若不归功于农民起义,又该归功于谁呢?
他说,阶级斗争绝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另外,改朝换代未必就是历史的进步,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
我问,李自成的皇帝,为什么很快就败了?
他说,从内因上说,他有点像黄巢,只知道攻城略地,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典型的流寇主义。战争最忌讳什么?胜则一日千里,负则一败涂地。我们看朱元璋,他在发起总攻之前,先盘踞南京多年,根基非常牢。从外因上看,大明已走到穷途末路,是必死的。内有闯王,外有清军,但是谁能笑到最后,要看军事实力,最终比拼的是经济实力。这方面,闯王与清军没法比,清军崛起的背后,是足够庞大的经济储备,军事实力是经济实力的外在体现。
我说,有些朝代晚期都有个半朝,例如东晋、南宋,明朝有没有类似的半朝啊?
他说,还真有个,南明。南京一直是明朝的副都,正都沦陷,副都马上独立了。皇帝叫朱由崧,朱常洵的儿子,崇祯帝的堂兄。不过南明没什么历史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
我问,为什么?
他说,南明政权虽然支撑了十八年,但一直是节节败退,从南京退到福州,又退到肇庆,成了游击队。其实在老百姓看来,崇祯殉国了,明朝也就结束了。
我问,清军入关是多少人?
他说,十万大军。清军所向披靡不仅是因为他们战斗力强,更有明朝的文臣武将纷纷率领本部兵马降清,清军战斗力呈滚雪球式壮大。
我问,这些官员为什么不选南明呢?
他说,都怪闯王,闯王攻破紫禁城,天子死了,大家觉得变天了,未来天下姓李了,那抓紧磕头,接受新的任命吧。刚站完队,发现闯王又被清军打败了。南明是不能去,一是因为已经背叛过明朝了,只能选择清军,在这一点上,李自成成就了清军。二是南明政权太弱,经济、军事、管理能力和人口都弱不禁风,没有硬实力,口号喊得山响,但撑不起明朝江山。
我问,清军是怎么崛起的?
他说,清军发家的祖师爷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曾经是明朝公务员,任建州卫都督、龙虎将军,二品官。努尔哈赤作为女真部落首领为什么是明朝大官呢?这与明朝在辽东采取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有关。哪个女真部落强,就扶持他的对手对抗这一方,部落间忙于互相制衡,就不会惦记大明江山。当时努尔哈赤就是被扶持来对抗另一集团的。等他的集团壮大后,心里清楚明朝肯定会用同样的手段制衡、清算自己。不说别的,先把女真部落统一再说。等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时,发现明朝正被闯王掐着脖子,奄奄一息了。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我问,满清为什么逼迫汉人剃发留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他说,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清朝以前的汉人都是长发戴冠。满清将剃发作为一种威慑,是归顺的标志,是汉人从精神上彻底被征服的标志。不过当时宁死不剃发的也不在少数。
我问,这个发型是怎么来的?
他说,清初强推剃发令,并不是让他们剃成现在清宫剧里的那种发型,而是类似光头,只留一小簇,叫“金钱鼠尾”,编出的辫子要比小拇指还细,能穿过钱币中间的孔方才能算数。据说女真族有个战神叫束机能,天生秃顶,只有后面有头发,人称“秃发束机能”。努尔哈赤很崇拜他,便效仿他主动剃去前面的头发。后来统一女真,各部落习俗不一致,不利于团结,努尔哈赤就想到统一服饰和发式来加强凝聚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套路,可参考佛教。后来满清发型越留头发越多,中期辫子由“鼠尾”变成“猪尾”,等慢慢演变成“牛尾”那么粗的时候,已经到晚清了。
我说,努尔哈赤家族对汉文化很有研究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他说,那是晚辈了,努尔哈赤给孩子起的名字在满语中多是食肉野兽,按照体型大小排列。皇太极原名黑还勃烈,意思是苍狼,多尔衮是獾。
我说,感觉皇太极性格很温和,没有努尔哈赤的野蛮。
他说,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无需暴力,无需杀戮,一句话,心里和手里都有绝对的实力。
我问,除了留辫子,清朝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他说,旗袍,旗就是八旗的意思,满人所穿的袍服被称作“旗袍”。
我说,是演绎上海故事常见的那种旗袍吗?
他说,那是民国改良版,有西化的成分。民国期间对旗袍的大胆改良,可以说是中国服装史上一场惊人的革命。
我说,那算起来,旗袍也不过两三百年的历史。
他说,文化浸透,有二、三十年就会给人翻天覆地、根深蒂固、自古有之的感觉。比如酒文化,中国有酒文化,但并没有嗜酒文化。今天北方的酒桌文化,其实是苏联援华专家传过来的。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同期传过来的东西还有很多,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包括我们的宪法制订、教育制度、文化艺术审核机制、教学楼的样式、疗养院、圆形印章、工人文化宫、祖国母亲、时刻准备、闪闪发亮的五角星……都是在短短几十年里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有些东西你觉得应该很老很老了,其实也很年轻,比如京剧,也是发源于清朝。
我问,若是把明末清初这些人物拉到社交平台上,谁会是人气王?
他说,肯定是明末的张岱。张岱身世显赫,祖上四代为官,高祖父张元汴是状元出身,父亲张耀芳任山东鲁王长史,亲戚朋友无不是当时名震一方的学者和艺术家,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还是艺二代。不过那会没有社交平台,干脆,写成了墓志铭。他的墓志铭是自己生前写好的: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
我说,爱好很广泛。
他说,是的。他隐退江湖后,以一己之力写了一本百科全书《夜航船》,包罗万象,把所见所闻写了个遍。
我问,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
他说,他在《自题小像》里写道: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翻译一下就是:功名已然落空,富贵总是如梦,想做忠臣以死报国却有些怕痛,想做农民耕种自给却怕锄头重,写了二十年的书只配盖个瓦瓮,像这样的一个人到底有用没用?
我说,这样的墓志铭算是历史第一人吧。
他说,只有武则天的无字碑可与之媲美,功过任由后人评述。
我说,果然是蛮有趣的人。
他说,过去,包括今天的历史研究,多是围绕帝王展开。再过几十年,可能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会转向有趣的灵魂,那么张岱会成为历史人气王。张岱在史学、文学领域均有建树,他年轻时享尽人间繁华,明亡后避难山中,贫困潦倒,即便如此,还寿终正寝,享年九十三岁。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个标准,张岱最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