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的教育目标已经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迄今为止采用了种种方法展开的实践,大致说来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抽出必要的技能,然后直接地教授这些技能;另一种是注重“批判性思维”伴随的性格、情感、信念之类的情意性侧面,同技能的教授一起加以施教的方法。
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差异,可以从如下三个视点加以整理:批判性思维时的思考方式框架的差异。在“弱势批判性思维”中,思维是沿着有限的一个框架和信念排他地进行的,保尔称之为“单一逻辑性”(monological)思维;而在 “强势批判性思维”中,其特征是在复数的框架中有选择地进行判断的“多重逻辑性”(multilogical)思维。
第二,关于思维技能的整合。在“弱势批判性思维”中,定义、比较、类推之类的个别技能成为目标,认为只要学生习得了这些技能就是批判性思维。它强调的仅仅是技术侧面,具有“职业训练” (vocational)的性质。而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技能是囊括性地把握的。亦即,个别的技能是在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得到运用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性格、信念之类的情意侧面发挥着作用,从而获得判断与结论的。
第三,关于思维之对象的课题。在“弱势批判性思维”的场合所处置的课题,属于单一逻辑且分割的思维技能、限于特定之学术领域的原子式(atomic)专业式的居多。而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处置的是伴随价值观与信念的现实性课题, “强势批判性思维” 的一个特征就是,运用了牵涉多种领域的课题。
二、对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前提
作为发展合理的知识与情感的前提,保尔提出了如下三个原理:
1、展开适于直面课题的思维。这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要求不同的思维方式。
2、思维具有一次性与二次性。所谓“一次性”,是指本质性的、自我中心的、形成非合理信念的倾向。保尔认为,这种思维无需特别的教学。所谓“二次性”,是指认识非合理信念形成的倾向,明确、诉诸理由与证据的情感及自我以外的视点也能公平对待的能力。这些能力牵涉到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的差异,需要认识两者差异。
3、教育与训练的差异。保尔认为,上述意义上的未能发展人的合理性思维的教学,可以称为“训练”,但不能说是“教育”。唯有合理的技能与情感的培育才称得上“教育”。
(二)对话性、辩证性思维与“提问”
保尔强调,“对话性”(dialogical)及“辩证性”(dialectical)的思维是活跃知识、重建概念的方法。
保尔主张,学校应当从教学的短期方略与长期方略两个层面培育批判性思维。亦即,在短期方略层面,教授弱势批判性思维中所强调的具体的思维技能,设计思维教学。保尔认为,这是走向强势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在长期方略层面,要求把对话性思维与辩证性思维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从而能够整合伴有学生的价值观与信念的种种思维技能。
(三)强势批判性思维的教学
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强调微观技能、宏观能力以及支撑这些技能、能力的心智特征。保尔把这种“心智特征”分为九种:“心智自立”——独立地思考、自立性思考;“智慧好奇”——对世界持有疑问的性向;“智慧勇气”——认真地直面否定性的情感与认识的意识;“智慧谦虚”——关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的局限性的意识;“智慧共鸣”——把自身置于他人立场的意识;“智慧诚实”——智慧的道德标准必须正确的意识;“智慧忍耐”——必须追求真实的认识; “对于推理的信赖”——推崇自由地推理和自己作出结论;“公平性”平等对待一切观点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