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过世,享年105岁。
一位世纪老人,文学巨匠就这样静静离开了。对于杨绛先生而言,这确是一次解脱,《我们仨》 总算是团聚。对杨绛先生而言,人生已无缺憾,在每一段难忘的岁月中,无愧于本心,保持了秉性。最后的时光在梦境中度过,这大概是最美好的收尾了。
我最早知道杨绛先生,是在家中翻找到一本《我们仨》。那时的我大约十来岁模样,尚未升入初中部。年少稚嫩,看着书上的作者署名,竟是不识“绛”字。后来翻了字典才知道这字有赤色,火红之意,不禁肃然起敬,思考着这是哪位大家。只不过,儿时顽劣,过了一阵就忘记这一事,杨绛之名也几乎忘却了。
再后来,一次偶然机遇,杨绛的名字再次进入我的生活。我不记得是小学还是初中语文课上学到了一篇课文,名《老王》,作者名杨绛。当时看到这名字,记忆便是立刻复苏,也是这一次机会,我知道了杨绛是钱钟书先生之妻,也正是这一个机会,我领略到杨绛在文学上的造诣。
我至今记得的为数不多的语文课文里就有杨绛先生的《老王》。缜密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平和又不失情感的语句让人折服。我甚至记不清自己究竟读过多少遍,就这一篇文章,反反复复似乎有20遍。每一个字似乎都恰到好处,自然得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势。自那以后,我便会有意的关注她的文章,模仿她的笔法,而我终究只学到了表皮,没能得其精髓。
高中毕业时候,我买了一本《干校六记》,这本书记录了杨绛人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但在行文中,她并未言苦更没有抱怨,只是很随和的讲述一些事一些人,讲述她与钱钟书,与女儿的一些往事。琐碎的小事,点点滴滴,被描绘的很亲切。书很薄,但我看的很慢,仿佛每个字都有一点回味,像入嘴的橄榄,味道要慢慢的散。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干校的生活很艰苦,但只要家人能在一起,也就没什么大不了。有时候,心境真的决定了一种人生。杨绛的一生似乎从来没有过大失落,她仿佛一直都能够将自己维持在一个合理的点上,每天有的只是小小的快乐,淡淡的幸福。
钱钟书走了,女儿钱瑷也在自己之前离去。一个家中只剩下一个人,可杨绛先生依然继续自己的生活,依然随和快乐。终于,在105岁弥留之际,她悄然离开,没有痛苦也并无牵挂。诚然,这一辈子,她走的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