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15日晚八点 ,简书优秀创作者、写作大咖 —— JH蒋华老师,为我们奉上了一道文学大餐。蒋老师主要围绕读书,文章的构思、行文及框架以及小说和故事的写法三个方面分享了他的读书写作秘籍。他经验丰富,语言朴实接地气,分享的内容更是丰富精彩,让我受益匪浅。
英国作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理论学使人庄严,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而我们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呢?蒋老师谈了自己读书的原因和读书的目的。他说,这是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读书就是为了写作,一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写作来变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记得有个朋友曾经和我讨论读书的意义,他说如果读书不能带来现实的改变,那读书的意义何在?也是因为这句话我才有勇气拿起笔记录我读书的点滴感悟。如同蒋老师说得一样,首先要喜欢、热爱。只有喜欢和热爱,才会在繁忙中挤出时间去读书,才会日复一日地去坚持。其次是感觉自己无知,通过读书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不可能去环游地球,更不可能走遍世界的每个角度,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在书本中我们不但可以环游地球,还可以穿越古今,在书本中我们可以游览世界名胜古迹,领略他乡风土人情。读书还可以弥补我们认知、性格的缺陷。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用知识武装充实我们的头脑,让我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后读书还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生活,有人喜欢品茶,有人喜欢种花,有人爱好音乐,但对于想在写作路上成长的我们而言,读书便是最好的选择。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面前,我们怎么去读书,怎么读书才有效,这无疑需要是方法和技巧的。蒋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主要谈了三种读书方法,供我们大家学习参考。一:粗读。有的书分明为经典读物,可我们有时却读不下去。这时,我们应该放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变化,我们再去读可能会变得容易。但如果还是读不下去,我们就应该选择粗读,只了解书的大概内容即可,也可选择放弃不读。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感兴趣的内容上面。二:细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一定要花时间细读。读得过程中,要思考学习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铺排故事情节,学习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何构思设计使故事情节如此有吸引力,弄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意图。有的经典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去读,可谓重读重新,百读不厌。三:精读。精读就是背诵,把好的句子,段落背诵下来。蒋老师总结说听书不如看书,看书不如背书,背书不如抄书。这也使我想到蒋勋老师在讲《红楼梦》时谈到,他曾经和同学一起抄写《红楼梦》难忘的经历。
读终究是要落到写,蒋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文章的构思、行文及框架。拿到一个题材,首先需要我们动脑筋去构思,对于文章的整体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对于三千字或者五千字以上的作品,构思显得尤为关键。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主题,然后进行选材,最后安排结构以及文章开头结尾怎么写。对于万字以上的文章,就得列好写作提纲,再按提纲去写。不管是文章段落结构还是故事情节都要围绕它的主题去写,只有紧扣主题,文章才有意义。任何一个付诸于笔端的文字都是经过口语、思想与书面语的转换打磨,它严谨并富有节奏韵律。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框架便是它的骨骼,行文便是它的血肉,构思可谓它的灵魂,真是缺一不可。蒋老师言一篇好的作品要有凤头猪肚豹尾之相。
最后蒋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关于小说和故事的写法。小说和故事是不一样的,我们都知道小说有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而故事则只需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写故事与小说,一定要从熟悉的写起,从身边的人物写起。也可以从小事写起,做到以小见大,故事我们可以随便写随便编,但细节一定要真实。虽然我还没有写过故事或者小说,但以后在品读鉴赏他人作品时,我便多了一些思路与方法。
他人一小时写几千字,而我几小时写一千字。我想这与我读书的数量、质量以及写作方法、技巧都有很大的关系。蒋老师讲解的读书写作方法值得我反复琢磨学习,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我下一番狠功夫。但在以后的读书写作中,我会反复练习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