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男子偷电动车甩锅给蚊子”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在武汉某小区,有一辆电动车被盗,警察抓到嫌疑人后审问,嫌疑人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他说:“还不是被蚊子咬了两口,睡不着了,出来乱转。看到一辆电动车就开走了。”这么奇葩的理由可让大伙儿乐坏了,纷纷调侃,“蚊子说这锅太沉了,我不背。”“蚊子可不会代你坐牢。”
虽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不过,却反映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潜在倾向,就是总在下意识地给自己的错误行为找理由。陈海贤老师就讲了一件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情。
有一次,他给一个家庭做咨询。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七嘴八舌地说话,让他很难理出一条思路。于是陈海贤老师去找他的导师求教。导师看完现场记录后说:“你总是在讲你自己想讲的话,听不到他们的话,所以你的回应很散乱。”
陈海贤老师一听,赶忙认错说:“是的。因为这个家庭说的话很多,我被他们绕晕了。”不过,导师却马上打断了他:“你是在说,因为这个家庭,你才听不到。但我说的不是这个家庭,我说的是你的咨询模式。如果你不能改变你的模式,你就很难进步。”
陈海贤老师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在给自己的咨询失败找外部理由。你看,连专业的心理学家,也会不自觉地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回避自己的问题。
这种“找理由”还有一个更隐蔽的版本,就是当事人虽然不把问题推给别人,却会不自觉地把问题合理化。
有一次,陈海贤老师去参加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里有一个同学讲话很啰嗦,会把所有的人讲过的话一五一十地复述一遍。陈海贤老师提醒他,这样讲话没有重点,别人记不住。这个同学的回应很微妙。他貌似谦逊地说:“确实,没有重点是一个问题。那怎么才能把话讲得又精确又有重点呢?”
这话是不是听着很得体?陈海贤老师回答说:“其实你并没有认同我的话。你是在用这个问题告诉我,你这么讲话是有理由的。你是因为追求讲话的精确,才忽略了组织语言的重要性。如果你这么想,你就永远不会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
这位同学立马懂了,于是哈哈大笑起来。而笑,其实也是一种理由,让事情显得不那么重要的理由。
在我们为自己找的五花八门的理由中,有一种理由的危害性特别大,就是给自己戴上“受害者”的套子,然后我们就心安理得地逃避责任了。
有个妈妈跟陈海贤老师吐槽,说老师因为孩子跟不上课程,就建议孩子不要参加考试了。她很愤怒,觉得老师是为了自己的绩效,不顾孩子的自尊心。陈海贤老师没有回应她的愤怒,而是说:“老师当然做得不对,但她既然只是建议,你就可以选择不接受她的建议。你跟她说:‘老师,谢谢你的建议,我们还是决定去考试。’就好了。”
这位妈妈愣住了,她从没想过自己有拒绝的权利。进而她开始犹豫,这样做会不会妨碍了老师的工作,会不会让老师对自己印象不好,等等。陈海贤老师进一步说:“如果你不敢跟老师交涉,那这事就不只是老师的问题,而是你不知道怎么处理你的害怕。”
这位妈妈恍然大悟。她确实平生就怕给别人添麻烦,平时连车子被人滴一下,她都觉得妨碍了别人。她突出对方的强势,强化自己受害者的一面,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不反抗的理由。
你看,我们之所以喜欢找理由,是因为直面自己的问题,会带来很深的挫折感,我们需要找个壳子躲起来。但这不是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就像和菜头老师说的:“运气不会永远站在你的一边,除非你承担起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