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错事了,很多父母都特别喜欢提炼总结、上纲上线,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
这是非常不对的。
我们哪怕再生气,也只能否定孩子的行为,绝对不能否定他的品性。
因为一旦我们否定了孩子的品性,而且经常顺嘴说,那就相当于给孩子做催眠。
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受到重创,他真的会觉得自己很差劲、很糟糕,心里会想“我爸妈都说我笨,我肯定就是笨,我爸妈都说我坏,我肯定就是坏”。这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一定要注意,我们去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的时候,评价孩子的行为就可以了,不能骂孩子。
同时,为了帮助孩子剥离误解,我们还可以加一句话,“你这个行为妈妈不喜欢,但是妈妈依然爱你这个人”。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父母吼孩子需要有一个边界,就是只有涉及原则性问题才能吼。
我们不能动不动就吼孩子,如果经常吼的话,不仅会伤害到孩子,孩子还会形成耐受性,吼也失去了对他的威慑力。
王小骞孩子早早刚上小学的时候,她吼过孩子一次。
上学了,老师会布置家庭作业,虽然不多,但是写作业这件事对孩子来说非常陌生,她比较抗拒。
一到写作业的时候,她就变着法儿地折腾,先用各种方式撒娇,然后做游戏拖延时间。“我现在是小兔子,我受伤了,我被大老狗欺负了,你来给我治疗一下....··”
最后,她就直接说“我不写”,一扭头走了。
王小骞认为,写作业这个习惯是从一开始就要建立起来的,所以王小骞就吼她了。
王小骞对早早说:“我告诉你,每天完成作业是必须的,这件事我们没商量!至于你几点写,你自己定,听见没有?”
早早当时就慌了,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闹了,该去好好写作业了。
王小骞很少吼早早,只有涉及原则性问题才会这样做。
所以,吼,对孩子来说,是有语言力量的,也是有威慑力的。
不过,除非特殊情况发生,平时我们最好不对孩子吼叫。因为这样不仅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失控了,也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曾有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对孩子吼叫,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孩子的压力和抑郁的程度会不断增加,同时他们的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加。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尽量减少对孩子吼叫行为的发生呢?
关键在于,管理好孩子的行为和习惯。
耶鲁大学心理学和儿童精神病学教授艾伦,卡兹丁认为,如果家长想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有提前的规划和纪律。
卡兹丁提出了一个ABCs法则,也就是,前置条件(antecedents)、行为(behaviors)和后果(consequences)。
前置条件是指,提前进行设置,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之前,要先明确告诉他。
行为是指,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定义和塑造。
后果是指,当父母看到孩子的行为时,要表达赞许的态度。
比如,孩子每天晚上都把脱下来的袜子到处乱丢。
这个时候,父母不能生气地对孩子吼叫,而是可以在第二天一早问孩子,今晚能不能把脏袜子放到卫生间。如果孩子做到了,就要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许。
ABCs法则的重点在于,让孩子意识到,如果他的行为正确,就会得到父母的表扬。
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提前对孩子做出明确的要求,而不是在孩子做了错事之后生气、吼叫。
ABCs法则可以帮助父母摆脱对“吼叫”的依赖,有效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培养好习惯,也能让父母在养育方面的压力大幅下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
关于“不吼不叫”,王小骞在《妈妈知道怎么办》书中有三点建议:
第一,明确“吼”和“骂”的概念。
吼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就事论事。骂是不仅针对行为,还针对孩子的品性进行言语攻击。
父母可以吼孩子,但绝对不能骂孩子。
第二,吼孩子需要边界。
只有孩子做的事情触犯父母的底线,或者涉及原则性问题时,父母才可以吼孩子。
第三,想要有效减少吼孩子的行为,可以使用ABCs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