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感谢各位家长的参与!您的努力学习,孩子已经看到,并正在以您为榜样,这就是身教的力量。梓睿妈妈的育儿四多法,简单易行,值得效仿:多学习、多宽容、多鼓励、多引导。能够做到四多的妈妈一定是智慧的妈妈。让我们向梓睿妈妈看齐!子辰妈妈分享的《孩子不是你的出气筒》中讲到,成年人的许多烦恼无处发泄,便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父辈,看到了我们自己,看到了我们的孩子。我们曾经当过“出气筒”,现在,我们又把孩子当成我们的“出气筒”。我们被不理智的对待,是因为父辈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一切靠家庭传承的时代。我们则不同,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很多育儿知识只要我们愿意学习,就可以分分钟拿过来使用,替代我们从父辈那里传承的不良的教育方法。“认知改变,行为改变。”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科学育儿的爸爸妈妈。让我们一起努力。昊垣妈妈,“孩子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做。”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要耐心地教会孩子如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一开始会做的很糟很糟,糟得让我们干脆拿过来替他们做,难道不是吗?所以,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拿出孩子小时候,教他学走路的耐心,教他学说话的毅力,去肯定、鼓励孩子点滴的进步和努力。
各位家长,让我们和三位家长一起:多学习、多宽容、多鼓励、多引导、多反思、多耐心,多面成长,陪伴孩子成长。
1.26-29
感谢近几天大家的分享。
又一位男家长走进我们的亲子共读平台——语琛的爸爸。他认识到:养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职责,不是妈妈一个人的独角戏。尤其是在孩子性格塑造上,妈妈不可能取代爸爸的角色,爸爸也不可能取代妈妈的角色。这句话希望每一位爸爸都可以看得到,也希望每一位看到的妈妈,分享给爸爸们。希望我们的老爸成长营不断壮大,一起践行:父爱在线,永不缺席。
骏豪妈妈带来的《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值得一读,这个章节让她知道了用吼叫压制孩子的发声,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我想补充两点:1.大声吼叫的爸爸妈妈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一定会用“大吼大叫”来对待你们,这是因果关系。你种的“吼叫”的瓜,结出来的必定是“吼叫”的果。2.经常这样做容易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家感兴趣可以“百度一下”)大,一个患上“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将会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会对这个世界生无可恋。
梓焜的家长在《放手,而不是代替》读出了一个重要的育儿理念:“这是他自己的事”。让他自己做,他才会逐渐习得规划人生、管理时间的经验,才会坦然的面对人生。
正如博菡的家长所说: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大脑发育、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父母的言语这么重要,那么该怎么和孩子交流呢?他给出了两个好方法:共情关注、轮流谈话。
庆豪家长、吕行的妈妈的分享也值得我们深思: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伴随着困难挫折,但这一切的经历都是孩子解决问题后成长的见证。引导他们尝试犯错完善的机会,让孩子们愿意尝试,在尝试中得到勇气和信心!
c 骞的妈妈分享了《不要动辄给孩子物质奖励》。估计所有家长都用过“物质奖励”这种方式。奖励不当,非但发挥不了鼓励的作用,还会对孩子的学业产生干扰。奖励要有分寸,不能任由孩子自己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要滥用奖励,偶尔为之会让孩子觉得很有动力,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目光都可以当做对孩子做出成绩的奖励。
勃凯的妈妈分享的《吼叫威胁只能证明你的不称职》,既让自己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也一定能和更多家长产生共鸣:明明自己很爱孩子,但是爱的电波孩子竟然没有接收到。对于恨不得把心掏给孩子的父母,此时的感受,用“五味杂陈”一点都不为过。爱孩子就让他感受到!温和的表达情感更能让爱在亲子之间畅通无阻。
正如俊熙的妈妈所说:我们一边抱怨着孩子不知道心疼人一边保姆式的替孩子做好多他那个年龄段能做的事。孩子的不懂感恩、无法自理是谁造成的呢?答案尽在每一个人心中。
1.30
感谢各位家长真心地分享。
是的,梓睿是一个留守儿童,平时由姥姥照顾,一年难得见妈妈一面,可能就是因为如此,孩子很内向,不会主动和别人沟通。可喜的是,通过学习,梓睿妈妈知道了陪伴的重要性,也愿意为孩子做出改变——调整工作,多陪伴孩子,真替孩子高兴。
世俊妈妈的感受,一定引起了所有家长的共鸣——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都“爱”孩子,孩子怎么会说出那么让人心酸的话呢?世俊妈妈发现了,是自己的沟通方式不对,那就改变吧,一定要付诸行动——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心孩子的快乐与伤悲。
沈一妈妈的做法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1.用书面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2.错了,就真诚的向孩子道歉,这样,你便赢得了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门票。当然,正如沈一妈妈所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都会通过孩子折射出来。那就在照“镜子”时,多反思自己吧!三思而后行,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