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只为爱意沟通)摘抄系列六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本章我们将探讨如何倾听他人,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的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我们常常认为,在亲友感到痛苦时,我们应该想办法使他们好受一点。然而,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

对于从事心理咨询或热线服务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一次研讨班中,我问23位心理医生,如果向他们求助的人说“我快要崩溃了,我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我收集好他们的书面回答后提议,我将依次大声读出这些书面回答。假定你是那位求助的人,如果你认为某个回答表达了对你的理解,请你举起手来。23个回答中只有3个人举起了手,其中最常见的反应是“像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类问题也许他们是希望通过收集足够的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事实上,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今天的这种品质体现了他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无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比方说,一位新邻居因为急事借走了你家的车,你的家人知道后责骂你:你把车借给了陌生人,真蠢!此时你就可以好好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既不要反驳,也不要自责。

无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他们此时此刻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有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做出必要的补充。

例如1.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吗?2.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3.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呢?首先,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然而,即使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别人期待我们的反馈。有时候,人们甚至会直接问我的意思清楚了吗?或者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时候简单回答是的,我明白了,可能是不充分的,人们也许期待我们说的更具体一些。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的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或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有时候我们的意图可能会被误解,人们也许会说不要用沟通技巧来套我的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继续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这时候我们也许会发现对方并不信任我们,除非对我们的意图有进一步的了解,他不会喜欢我们表达的方式。

然而,就像上文的例子所反映的,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和嘲讽就会消失。我们越是这样做,就越能体会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和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如果人们常常怀疑我们的诚意,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动机,也许我们只是在机械的运用非暴力沟通而忘记了其目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问自己,我们关心的是加深与人的联系,还是以标准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说话,或者虽然我们是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在乎的也许只是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的需要。

我建议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如果过早的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更为强烈的情感都并没有表达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反之,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候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外一个更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

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的体贴,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曾经说过,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

如果做不到,我们还有其他选择。第一种是大声的提出请求。有时候直接的表达我们的痛苦,即使对方也处于痛苦之中,他也能够意识到我们的需要。

如果对方正处于激烈的情绪中,他也可能无法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候我们的另外一种选择是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的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么样的词词语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候,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一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二大声的提出请求,三换个环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