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来潮读了《思考,快与慢》,对于产品来说,推荐等级为2颗星,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考能力的分析和阐述,对于用户心理研究启示作用较大,但是心理专业倾向较重,读起来比较困难,读了一半打算在没有花钱购买之前弃之~以下为本书重点:
1. 系统1和2的定义:人的思考系统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思考速度较快。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系统2的特征为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思考速度较慢;系统2具有主动搜寻记忆的功能、复杂计算功能、比较功能、规划功能和决策功能。
2.系统1和2的关系:
(1)合作关系:人的思维能力具有惰性,一般情况下是系统1在起作用,系统2)所想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系统1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系统2便会接手难题,系统2出马,所有事情都会迎刃而解。系统1的特——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2都会采纳系统1的建议,并继续运作。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
(2)矛盾关系:1.系统1包含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式,能立即估测哪些事情是正常的,哪些是出人意料的,它是你作出快速直觉性判断的依据,且这种判断十有八九是准确的,而你的所有判断活动几乎都是在这一系统的指引下毫无意识地完成的。然而,系统1也是你直觉中很多系统性错误的根源,比如直觉(可能是错局),比如难以改变的刻板印象。易变和怀疑是系统2的职责范围, 系统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
其他一些专有名词:
1.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比如我们知道一个鸡蛋1块钱左右,我们会以此为锚定判断电商平台价格的高低。
2.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的说法要比“手术后一个月的死亡率是10%”更令人安心。
3.自我损耗: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自我损耗的影响能通过注射葡萄糖得到缓解,而且鲍迈斯特和他的同事们也通过几个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设。
4.心流: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心流会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
5.可得性启发法就是用一个问题替代另一个问题:你希望估测某一范畴的大小或某一事件的(发生)频率,但你却会提到自己想到相关实例的轻松程度。问题的替代必然会产生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启发法是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过程导致偏见的,不直接说出(事件发生的)频率,而是列举那些使你轻松想起相关实例的因素,其中的每个因素都会成为偏见的潜在来源。
6.小群效应:在小群体里分享传播从而引起社交传播及转化的效应叫做小群效应。小圈子效应,大群松散沉没,小群紧密活跃,在小群体里面,人们互相认识,信任度高,活跃度高,在小群里面获得的成就感高于在大圈子里面,用户更愿意把信息分享到小群体里。
小群有两个关键因素:(1)社交驱动力——形成的驱动力的原因:兴趣、地域、事件(完成一个项目)、利益、荣誉(排名)、关系。其中关系驱动是小群效应形成的基础,我们想要影响用户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向他推销,而是通过2-3个好友向他推荐、影响他,转化率会提高好几倍深知几十倍。(2)连接者,社交关系中将不同人连接起来的关键人物,找到他们就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这与《引爆点》中的3中关键人物类似——联系员、专家和推销员中的联系员类似。
用户习惯停留的小群具有“三近一反”原则:“三近”是指地理、兴趣及年龄相近,“一反”是指身份(工作中的甲乙方)或者性别相反(男女搭配)等即冲突又协作的关系。
7.幸存者偏差:另译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驳斥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这个被驳斥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东西的别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
8.零和游戏:也叫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9.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有研究者认为,这内隐记忆的体现。 比如看到一些描述老年人的词语,会让人接下来的行为产生迟缓。
10.社交媒体的蒸发冷却效应:社交蒸发冷却效应是指在社交团体中,成员的价值跟液体的温度类似,因此当温度最高的液体蒸发变成气体时(价值最高的成员离开社团),剩下的液体的平均温度就会下降(社团的平均价值会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