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目前,还没看完。
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里说,以前的灯泡使用寿命是2500个小时,而现在的灯泡,使用寿命只有1000个小时。
为什么?不是原材料质量不好了,而是,商家故意这样做的。
也就是说,商家在生产产品的时候,故意使产品的使用寿命缩短,这样,消费者就可以不断的购买他们生产的商品。
比方说苹果手机的电池,它的使用寿命并不长。
纪录片里讲到一个真实案例,有一位消费者,购买了苹果公司的iPod,使用了一年半后,它的电池不行了。
这位消费者致电苹果公司,要求他们更换电池。
苹果公司的回复是,商品已经过了保修期,如果他要更换电池,就需要额外支付200多美元。
与此同时,这位售后人员还说,与其花200多美元买个电池,还不如重新买个新的iPod。
而这位消费者还不想买新的,他还想继续使用它那台旧的。
于是,他就拍了视频,上传到网上,同时,把他所在地的很多苹果的广告,换成了苹果不更换电池的秘密。
这样,他的视频和标语很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苹果公司迫于压力,不得不改变他们不更换电池的售后策略。
除了商家故意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广告也为消费主义的盛行助有一臂之力。
很多商品,并没有宣传的那么有效果,那么好用,甚至可以说效果甚微。
但是,商家为了挣钱,雇佣广告公司,广告公司为了让人们购买商品,就会夸大商品的实际效果。
更有甚者,广告人员会故意制造恐惧,让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
纪录片里讲到了消除口臭的一款商品。
广告公司,把口臭夸大为一种疾病。人们当然不希望自己有病,理所当然,这种涑口水销量很好。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治疗胃灼热的药品。商家为了让这种处方药,被广大的消费者知道,而不仅仅是需要他的病人。
于是,商家夸大胃灼热的危害,说它容易引起胃返流。
于是,就有很多的消费者,即便仅仅是患有胃灼热这种小毛病,也害怕自己胃返流,而每天服用这种治疗胃灼热的药物。
因为,胃返流是比胃灼热严重的多的疾病。
所以,你看,我们的消费观,是被无良商家制造出来的。
当然了,不止无良商家,还有广告公司,营销专家……
他们利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利用对人性的了解,故意扩大消费者的恐惧,或者说,制造消费者的恐惧,从而销售他们的商品,实现他们盈利的目的。
他们先制造恐惧,然后,告诉你他们的解决方法。
而他们的解决方法,当然就是他们的商品。
所以,很多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
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一定要区分需求和欲望。
也就是时刻问问自己,这个东西,是我真正需要的吗。还是说,是我想要的。
如果真正需要,那么,家里有没有同款的,或者有没有可替代的。
我们爱惜物品,不仅可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还可以给自己省钱。
最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的少,商家就制造的少。
我们需要的少,制造的垃圾也就少,对环境也是极为友好的。
看到纪录片里那么多的电子垃圾,甚至有很多全新的,甚至连包装都没打开的电子垃圾产品,真让人为未来的地球堪忧。
我们将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