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步入真正的自我永恒存在之道。
第二章、早期思想简述
第2节. 第一个转念的到来
3.吃百家饭养大的孩子
改编后的转念A ——“主观视角:无论多么偶然,当反问时,必然有相应的过往和属格。实现必然与偶然的统一。”——读起来像是一句随手写在便签纸上的备忘录,让人不禁怀疑,如此简单的表述是否能够将这个转念真正说清说透。事实上,作者早已提醒过,我们面对的其实是一个类似“接水管游戏”的过程,任何一个单独的转念,只有放在完整的拼图中,才能看清它的全貌。否则,孤立地去理解,很难把握它的真正意义。
然而,我们的导论才刚刚开始,目前只有第一个转念A正式登场,其他转念尚未正式亮相,自然无法呈现一个完整的全貌。即便我们在前言中对 26 个转念进行过简单介绍,也如同把一盘散乱的拼图碎片丢给读者,不仅无法看清转念A的具体内涵,更无法理解它在整个观念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因此,面对这个由“第一个”带来的难题,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将转念 A 置于一个相对广阔的语境中,尽力让读者接触到与转念 A 相邻的一些“拼图碎片”,以便更好地去认识它。
于是,我们花费了较长的篇幅对转念A产生的背景进行介绍。尽管我们已经预见到,一些缺乏哲学基础的读者可能会因为长篇文字而感到“晕船”,因此特意采用了“对话”方式来阐述。但现实情况是,“调用 AI 对话”这一节内容实在太多,许多尚未熟悉人类思想史的读者还是选择了“弃船而去”。鉴于这种情况,以及第一个转念的重要性,我们在这里通过简要回顾第一节长文字的方式,带领那些仍然坚守在船舷的读者再次梳理一下第一个转念的来龙去脉,以便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转念 A 提供相对宽阔的语境。
在我探索“永生”的早期阶段,我发现各种关于死后投生的宗教解释或濒死体验都含糊不清,无法解答我内心深处的诸多困惑。于是,我尝试构建了诸多理论模型。但在原始思维惯性的影响下,无论是泰勒斯的“水本源”世界观,还是当代的“量子魂”宇宙观,都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本体论思维,我的“大我本体论”也是如此,偏向朴素自然观,还带有泛灵论的特征。这种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依赖性思维,使得我的早期、中期思想一直笼罩在它的荫庇下。由于我的文化传统和当代教育背景,因此,在我的世界观中,没有给“神”预留位置,我只专注于探索“宇宙大我、灵我和人我”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灵我通过投胎与人我融合,从而使宇宙大我获得了感知和意识,进而通过小我与大我的合一来实现永恒的目的。然而,这种思维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宇宙大我在分配灵我投胎时,为何选择了这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家庭、外貌、体型和智力的人我?”我将这个问题简单概括为“我为何是我”。
在五年的探索历程中,我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关于“随机、偶然与必然”等范畴的思考,逐渐倾向于一种随机论观点,即在宇宙如此巨大的概率下,生命迟早会出现。但这个答案只能解释“为何有我”(宇宙大我为何会有人我),却无法解释“我为何是我”(灵我为何选择成为当下的这个人我)。
由于“我为何是我”这个问题的产生与我所处的本体论、泛灵论、二元论和目的论观念密切相关,因此,我需要厘清灵魂实体在选择人我时如何解决“生命界定、自我界定以及善恶界定”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度让我陷入困境,迫使我绕过这些难题,重新回到大我本体论的建构中,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学、宇宙学和物理学,找到破解这些困难的新途径。
原本,“生命界定、自我界定以及善恶界定”这些问题,直到后期思想阶段,我才意识到它们与“概念、定义、语言”有关,已然进入认识论和语言哲学领域。但在早期,由于我没有认识到“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重要性,只能自认为是本体论没有研究透彻,于是继续在原地打转。虽然暂时绕过了问题,但最终还是无法解决。
事情本来看起来毫无出路。但世事难料,总会在不经意间涌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转折。在经历了一系列诸如DNA、时间、量子等概念介入本体论建构后,一次偶然对“双缝实验”的关注,意外地引发了我对“主观感知”的重视。(关于双缝干涉实验中探测仪器介入导致实验结果改变的示例,大家可以自行查阅网络资料,这里不再赘述。)
长期以来,我笃信科学至上,沉浸于“客观”构筑的坚实壁垒之中。然而,命运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借科学之手将“主观”的种子埋在我的心中。对“主观感知”的关注得以将我过往接触的各种理念融会贯通:大我本体论的合一思想与印度梵我合一思想、印度哲学与西方哲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去蔽与佛法的“去我执”、释迦牟尼的“无我”与休谟的自我观、东方宗教思想对神秘主义的加持、神秘主义的直觉体验与科学理论的主观感知介入、宇宙科学的随机论与大我目的论的结合……在这些古今中外众多思想的混合熏陶中,我获得了一个灵感——“自己是随机的产物,是金字塔尖最顶端的一块石头,下面却有着近乎无限的随机概率做支撑。”
这个转念受到双缝实验的潜在影响,并在编号“111004”《站在随机金字塔顶端》这篇文章中被作者捕捉到。最终,在后期基于完整认知后,经过“改编”,形成了转念 A 。
以上就是对转念A产生过程的简要回顾。它没有一个推理过程,只是将各种“境遇”铺陈出来。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算术证明题的过程,而是一个“接水管游戏”前梳理一块块拼图的过程。我们带给读者的不是“因果链条串联的线索”,而是“条件要素拼凑的故事”。
可以把转念A的产生想象成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的故事。转念 A 并没有固定的老师,它真正的“老师”是作者对生死这一重大问题的强烈兴趣,以及在探索过程中无数次遇到的挫折和困境。虽然这些经历让作者在一开始难以系统而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正是因为没有接受过传统的专业学术训练,作者得以摆脱学术派系的限制,能够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各种思想的精华。这种独特的成长环境让他的思想更加独立和包容,也让他有勇气去直面人类最根本的难题,展现出一种超越传统学术圈的早熟感。他没有被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能够产生更多思维的灵感,并且能够自觉地萌生出新的想法。他以目标为导向,勇于自我批判,不计前嫌,脚踏实地,这些都让他的思想基础更加稳固,也让他的探索之路更加坚定。
那么,转念A的思想转变具体表现是什么呢?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转变程度,才被作者视为一次转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