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九)仕途艰辛,难测沉浮
恩县在明末清初有一位贡生,可以说是传奇人物,他不但长寿,而且到古稀之年才被朝廷录用为招远训导,八十多才退休归乡。
我先看清雍正版《恩县续志》,因为这本书成书时间与此人过世才二十多年,可信度更高,或者说地方写县志的人都此人更相识或熟悉。原文选取“人物志”中
王之铉,康熙十年(即1671)岁贡,任招远县训导。明末乱兵起,友家氏被掠之,铉倾资救之出。顺治初年(即顺治五年)县被水灾,六年(即1649)重以里甲徭役,民多流世之。铉谣法招致四籍復业,一切官资,悉代赔之。授招远训导,时年七十余岁,课诸生不事具文,九谆亦以存心。制行、立品相勖,尝著《自儆篇》,兼得儆多己。年八十七告归。时祝应晋(进士)柩归自郧西,二十余年未葬之,铉厚资其家葬之,始免暴露云。
这里有两个信息,王之铉任招远训导时七十多岁,归乡时年八十七岁。这我们可以看《招远县志》记载,
也就是说:王之铉,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任招远县训导,康熙三十五年(即1696)离任,也是他离任时已经八十七岁。也只有这个高寿,才能解释:他在明末时为朋友出资救人的时间,因为时间相差五十多年。
这样就有一张王之铉简历:他于万历三十八年(即1610)出生,明末崇祯十七年(即1644)出资救助朋友,时年为三十五岁左右。康熙十年(即1671)为岁贡,时年六十二岁。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出任招远县训导,时年七十八。康熙三十五年(即1696)归乡,时年八十七。在清宣统版《重修恩县志》中,记载就简略一些。
同时在记载还夹杂一个让人心酸人物故事:“时祝应晋(进士)柩归自郧西,二十余年未葬之,铉厚资其家葬之”。
祝应晋,生于明崇祯五年(即1632)正月,顺治十四年中举人,顺治十七年中进士。康熙六年任湖北郧西县知县,有民声政绩,入《郧阳府志》有名宦传记。卒于任内,但没有记载具体时间。归乡后没有钱资下葬,时间长达二十余年。也就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即1696)王之铉回乡后,才知道此事,就出资帮忙厚葬这位进士、前郧西知县祝应晋。也推出:他大约在康熙十年至十五年之内,四十多岁劳累成疾而死。
这段时间在历史又发生什么大事呢?就是康熙年间“平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造反,饮马长江南岸。而湖北郧西县,正是双方交锋前线,各种事务繁杂,社会人员不稳定,所以祝应晋卒于任,就更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