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常规不是“管教”的结果:顺应幼儿成长规律的班级常规管理策略

摘自学前洞见:

“排队别推挤!”

“玩具玩完送回家!”

“游戏时轻轻说话!”

这些叮嘱是不是每天都在幼儿园里循环?可转头一看,孩子们还是抢着往前冲,区域里玩具散落一地,喧闹声总盖过老师的提醒。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想让班级更有序,却总觉得自己在“盯着”孩子,生怕束缚了他们活泼的天性。

其实《评估指南》早就点明,要“尊重儿童主体地位”——好的班级常规从不是“管”出来的,而是顺着孩子的成长节奏搭出来的“成长阶梯”。那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常规管理既有序又不失温度呢?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一线实践中的具体路径。

01

理解幼儿成长规律:班级常规管理的理论基础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得先摸透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行。皮亚杰、埃里克森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发展有四大核心特点:

✦阶段性:3-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依赖具体经验和动作学习。

✦不均衡性:身体发育不同步,神经系统优先发育,生殖系统发育最晚。

✦个体差异性:遗传和环境影响,每个孩子发展节奏独一无二。

✦阶段性:3-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皮亚杰),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依赖具体经验和动作学习。

✦不均衡性:身体和神经系统发育速度不同(如神经系统优先发育,生殖系统最晚)。

✦个体差异性:遗传和环境导致每个孩子发展节奏不同。

管理启示:

1.别搞“一刀切”:常规要求需贴合年龄特点。小班(3-4岁)情绪主导行为,得多情感安抚,扎实培养吃饭、洗手等生活常规;大班(5-6岁)抽象思维萌芽,可让他们参与规则制定,比如“怎么排队喝水更公平”。

2.顺着发展顺序来:遵循动作发展“头尾律”“正侧律”。活动设计先安排跑跳等大肌肉运动,再进行握笔等精细动作练习,符合幼儿身体发育节奏。

3.抓住关键期:2-4岁是语言发展黄金期。此时多开展词语游戏、讲故事等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表达能力提升。这些规律是常规管理的“指南针”,遵循规律才能不跑偏。

2

班级常规管理的核心原则:以儿童发展为中心

照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做常规管理,还得守住四个核心原则:

1.主体性原则:幼儿是班级主人。制定规则时要让幼儿参与,比如商量喝水排队规则时问“怎样排不挤”,让他们有话语权,才能从心底认同规则。

2.整体性原则:兼顾全体与个体。对动作发展较慢的幼儿,如系鞋带不熟练的孩子,要提供额外练习机会,耐心陪伴成长。

3.参与性原则:教师要平等参与。收玩具时,不只是口头指令“快收好”,而是亲自示范将积木放进筐里,幼儿会自然模仿学习。

4.高效性原则:巧用环境暗示。想让幼儿排队,可在地面贴小脚印提示站位,比反复提醒更高效省力。

3

科学高效的班级常规管理实践策略:践行以人为本,师幼协同构建

真正科学的常规管理,核心是从“教师定规则、孩子守规则”的单向模式,转变为“师幼共同协商、主动构建”的互动模式

孩子是班级的小主人,他们的想法、需求与参与意愿是管理的起点;教师则扮演“脚手架”角色,陪伴幼儿探索适合班级的规则体系。结合前文的发展规律和核心原则,具体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一)分龄协商施策:

立足年龄特点,激发主动参与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特点不一样,常规协商的方式也得跟着变。

✦小班(3-4岁):情感联结,直观体验

小班孩子情绪是“导航仪”,特别黏老师。可通过“抱抱时间”“心情分享圈”拉近距离,再用图片、玩偶演示,把“怎么洗手”“怎么排队”转化为他们能听懂的话;还能一起编洗手儿歌、画步骤图贴墙上,过渡环节玩“小老师点名”游戏,在玩闹中记住常规。

✦中班(4-5岁):情景模拟,自主选择

中班孩子社交需求增强,规则意识萌芽。可在“超市购物”角色扮演中,引导他们讨论“人多怎么办”,协商出排队、轻声交流等规则;提供2-3个选项让幼儿投票,比如“收玩具听音乐还是拍手”,选出来的规则更易遵守;分组收玩具时,让他们自主分工、互相监督,培养合作意识。

✦大班(5-6岁):民主协商,动态优化

大班孩子抽象思维萌芽,懂规则意义。可开“班级议事会”,讨论“班级需要哪些规则”,共同撰写“班级公约”并签名公示;设“值日生”“规则小卫士”岗位,让幼儿自主竞选履职,在管理中强化规则意识;规则执行遇矛盾时,引导他们讨论“怎么改更合适”,让规则动态调整。

(二)核心互动技巧:

以协商为纽带,平衡自主与规则

1. 平衡自主性与规则约束

规则的本质不是“管”孩子,而是保障全体幼儿的自主与安全。需通过协商找到“自由”与“规矩”的平衡点:

商量着给选择:在规则框框里给孩子点自主权。比如喝水时间可以问他们“想先喝水还是先上厕所”,但得说清楚“5分钟内要做完哦”,既让他们有说了算的感觉,也知道边界在哪儿。

民主定规则:班里要是总吵吵嚷嚷,就把孩子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怎么才能不吵”,每组出个主意,再全班投票选,少数服从多数,这样定出来的规则大家都觉得公平。

让孩子自己想后果:孩子要是违反规则了,别急着批评。可以问问他“你这样做,小伙伴们会怎么样呀”“下次怎么做更好呢”,让他们在和同伴的互动中想明白规则的意义,比老师说教管用多了。

2. 情绪管理融入常规

孩子闹情绪时,再硬的规则也难起效。常规管理需与情绪管理深度融合,先照顾感受再讲规则

一起做情绪工具:和孩子画棵“情绪树”,把“开心”“生气”“难过”的脸谱贴上去,讨论“生气了可以抱一抱小熊”“开心了可以和小伙伴分享”,把调节情绪的方法变成大家都认可的约定。

亲身体验比啥都强:让孩子试试排队和插队的区别,插队时大家都不开心,排队时就能顺顺利利,他们自己就明白为啥要排队了。

先共情再解决问题:两个孩子抢玩具吵起来了,先蹲下来听他们说“你觉得他抢你玩具很生气,对不对”“你想和他一起玩但不知道怎么说,是吗”,等他们情绪平复了,再引导他们商量“怎么玩大家都开心”,这样既能解决问题,也能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

(三)活动与环境支撑:

师幼共创载体,让规则自然融入

1. 活动设计原则:

跟着孩子的兴趣设计活动:围绕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和他们一起定活动内容。比如大班孩子对昆虫好奇,就一起商量“想知道昆虫的哪些秘密”,设计“昆虫探秘”的活动,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工“谁查资料、谁画昆虫”,顺便定出“轻声讨论”“爱护标本”的规则。

把规则藏在游戏里:孩子最喜欢玩游戏,把规则融进去就事半功倍。比如玩“超市购物”的角色扮演时,让他们自己定“收银台怎么排队”“商品怎么摆”,在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规则就记在心里了。

2. 环境创设技巧:

环境会“说话”:和孩子一起设计班级环境,比如画排队脚印的时候,问问他们“脚印怎么排才不挤”;贴规则海报时,让他们签名画画,这样环境就变成了“无声的老师”,提醒他们遵守约定。

区域划分让孩子说了算:讨论“图书角要怎么才能安静”“建构区的积木怎么摆才不会倒”,让他们自己设计区域标识、定使用规则,在布置环境的过程中,规则意识就慢慢养成了。

说到底,顺应幼儿成长规律的常规管理,本质是先懂孩子,再通过科学原则、分龄策略与家园合作,将外部规则转化为幼儿内在习惯。关键在于三点:

✦尊重规律:不催着孩子长大,也不拿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

✦双向互动:不是老师单向管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建规则,让他们有主人翁意识。

✦系统支持:把情绪管理、环境设计、家园共育串起来,形成一股劲儿,这样常规管理才能落地生根。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从“他律”真正走向“自律”——从“别人说要怎么做”,变成“我知道该怎么做”,这才是给幼儿终身发展最好的奠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