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只当成一篇替儒家宣教的作品,就可惜了。
反正我觉得就是这样。
灵公是个王八蛋,使劲收租子剥削国人不说,还拿个弹弓打人,看别人躲闪狼狈,咧开粪坑一样的嘴,嘻嘻笑得开心。一个厨子给他煮熊掌,没熟透,就把人家给杀了,让他的女人们用车子拉上招摇过市。
要问现代人,拿这种人怎么办?怎么办?宰了他小子。那已经不是人了,是个在街上横冲乱咬的狼崽子。
但儒生的道德观怪得很——这个狼崽子好说歹说也是咱们的君主,他不是个东西,你可以劝,但不能杀。劝是你的本分,杀了你的主公,犯上作乱,史书上给你个鉴定语——弑,你就青史留恶名了。所以好好大臣赵盾没办法,只能拉上他的下属士季,劝呀劝。士季是儒生中的儒生,他不让赵盾出马,自己先上去,意思是进谏这个事儿也得分个先后,我先上,身份低微些,被杀了,你再上,就有个梯度了。他小心翼翼,摸溜到晋灵公的屋檐下,让这混蛋来不及发脾气,只好认错。君主一认错,士季马上就开始表扬他——人人都有过错,能改的才是好汉。你要改了,宝座就还是你的。
这也就可以了。可晋灵公就开始觉得赵盾讨厌,一天到晚在眼前晃,絮絮叨叨,让他胡日鬼的时候不痛快,有顾忌。那就先派个刺客,连夜去杀赵盾。刺客鉏麑偷窥赵盾上朝前的认真态度,被感动了,心里边有了纠结——杀了这么好的老百姓的主心骨,不合乎忠的道理;不杀他吧,又违背了君主的使命,就没有坚守承诺,不合乎信的道理。他觉得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最后选择对不起自己——就近撞上一棵槐树,自己了断了。
嗨,这个玩刀子的冷血职场人,灵魂世界真是够丰富,他会思辩呀!我真怀疑,那一阵子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曾经从雅典跑到中国的山西,在街头巷尾城市乡间,跟鉏麑这样的小伙子互相聊过天,让这个单纯的杀手学会了反省,检讨自己的行为动机。当然,最好是苏格拉底没来过,这才说明咱们中国春秋时期的道德观里面,“反求诸己”这个东西,这种凡事检讨自己反思自己的思想习惯,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实。或者说春秋时期的中国人,里边儿真有一些响当当的纯粹的人。这样的人现在越来越难找了。
因此,我就觉得你仅仅是按照春秋笔法,按照《左传》叙事的高超技巧,把鉏麑这个人物当成是晋灵公不行君道、失去民心的反衬,当成是赵盾作为一个儒生恭恭敬敬的虔诚态度获得民心的映照,实在是有点可惜了。不,这个刺客的真实故事,还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丰富性,里边还有一些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的味道——人的两难选择,人的纠结命运带给人的行为方式,高贵的人对于悲剧命运的承担,等等等等。我教这篇课文好多遍,每次都会从这儿生发出无尽的联想,也愿意把这种由思辩带来的联想,拿来同学生们分享。现在大家都在谈批判性思维,这篇课文可以作为最好的文学和史学范本,让我们引领学生展开人生思辨——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要忠,还是要信,这是一个问题。要对得起别人,还要对得起自己,难以两全,怎么办?是让世界承担,还是让自己承担?我相信这中间有无数的话题可以供我们思考,更相信这种思考里边包含着最大的教育价值和引领人成长的意义。所以呀,别光顾了谈春秋微言大义,别光顾了看课文的中心思想。如果有机会跟学生在这样丰富的人格面前,稍作停留盘桓,用几个“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子让学生写几句话,这么好的文章才算真正给了我们一点教益。
当然,你完全可以不必想这么多。那是你的事儿。要怪就怪哈里曼大叔多事。他想和自己的学生借此来写几篇文章,让我们也跟着那个刺客纠结一下,体验体验两难选择的味道,感受一下我们作为人的丰富性。
后边呢,灵公还是想把赵盾给弄掉。他就请赵盾来喝酒,埋伏了人马要杀他。赵盾的武士提弥明出场了。你一看提弥明这个名字,就能感到春秋时期人物与今天中国人很大的差异。本来这个人是一介武夫,赵盾害怕晋灵公害自己,所以带了个贴身护卫,不用想,这也是个五大三粗身手敏捷快刀利剑的好汉。可是没想到,这个耍刀弄棒的汉子,竟然在发现了灵公的秘密后,堂堂正正走上殿堂,说了一番臣下侍奉君主的礼仪之道,风范从容地扶着赵盾离开是非之地。然后又跟晋灵公的藏獒搏斗,最后送掉了性命。
这当然也是民心得失的一个案例,是用来反衬晋灵公不君的。可你要仔细想一想,春秋时儒家那一套礼仪风范,连一个粗粗拉拉的卫士,都能在生死之际实行得这样雍容美丽,礼,到底意味着什么?而一个那个时代的武士,他身上又有着怎样的“士”的君子人格?这你就可以联想了,孔子的好学生子路也是个粗壮的家伙,他照着老师的教导,后来帮人匡扶所谓儒家的正义,结果在战斗中被逼到绝境,临死之前,他放下武器,恭敬端正地把他头戴的冠帽的带子扎好。因为老师教导过,君子无论处境多么窘迫,也要“正冠”。这可能有点迂腐。但子路也罢,提弥明也罢,他们对自己接受了的那点东西的执守,那个认真劲儿,那种真诚,你和我是做不到的。因此在提弥明这个人身上,也就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挖掘一下的东西。
再下来,赵盾逃跑,晋灵公的卫士中间有个叫灵辄的,突然倒戈了——他护送赵盾成功逃跑。最后,“遂自亡也”。一般的注本和我们的课本上,都把这个“自亡”看成是赵盾的事儿。哈里曼大叔独有见解——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灵辄。为什么呢?这一段课文里边儿采取了插叙的手段,交代当初赵盾在首山打猎,遇见了一个快要饿死的汉子,就给了他吃的。这个汉子吃了一半,省下一半,说要给三年没见的妈妈吃。赵盾对这个有情有义的汉子感动了,给了他好多饭和肉,用口袋装好了送给他。现在这个人反过来报答赵盾。这当然还是赵盾得民心、晋灵公失去民心的一个案例。也是春秋笔法,丰富了对晋灵公不君这个主题的表达。但是灵辄此人可不这么简单:他帮助了恩人赵盾,就背叛了主子灵公。按照儒家的道德观,他其实也在两难处境——害死恩人,不义;倒戈背叛,不忠。怎么办?他既没有杀死赵盾,向主子邀功请赏,也没有跟着达官贵人赵盾一路逃走,等最后有人杀死了晋灵公,赵盾掌握了大权的时候向他邀功请赏。而是两头都不讨好,自己找个没人的地方悄悄躲起来,默默一生。这才叫“遂自亡也”。这个我也跟学生一起随便讨论了一下,并以此为乐——丰富的胡思乱想总是让人快乐的。人性那么复杂,人的处境那么多样,把自己放在当事人的地位上,左右想一想,你作为个体的人,就好像充当了许多个角色。你的人生也就从一条轨道变成了想象出来的多重轨道。这是多有趣的事儿呀。所以有时候我根本不是为了要弄出什么人文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新课程教育,而仅仅是因为自己觉得有思索和想象的乐趣,就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胡乱扯淡了。扯完了,还要他们拿这些来写作文。好多学生反映:你出的那个破题,抄都没地方去抄,真是难为人也么哥。
再接下来呢,赵盾的本家子赵穿,也就是晋灵公的女婿,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桃园里边儿把老丈人宰掉了。宰得好!可这么一来,又有一个人纠结了——这个人是史官董狐。赵盾作为国家的上大夫,没有起到保护国君的作用。逃亡还没逃出国境,这份重要大臣的职责就还在。回来了也不说讨伐一下杀人犯赵穿,从儒家的道理上讲,一个身负使命的大臣包容杀人犯,你就是“弑”杀君主的坏人。赵盾很冤枉——他其实也是两难纠结——讨伐赵穿吧,人家把事情做对了,而且救了自己,而且是自己的本家兄弟,讨伐这样的人那就是不义;要是不讨伐呢,毕竟以下犯上是不合儒生道理的,维护大局安定,总是儒家的出发点——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怎么办呢?赵盾选择了继续管国家的事儿,但不去指责史官,也不利用自己手握大权的机会报复董狐。而是默默地把这个罪名——“弑”,承担了下来。你要是看看董狐的两难也很有意思:不这么记载的话,违背了秉持儒家道德的史官的责任;这么记载的话,多少冤枉了赵盾,而且作为一个人也在面对晋灵公胡作非为的时候,昧了良心。他最后选择了按照儒家道义观记载。他承担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对不起好人赵盾了。
这个时候孔子站了出来,夸了董狐,也夸了赵盾。
你这么一看,前面的那个士季,其实也是个丰富的人物:他要是光批评晋灵公,那么他的进谏就不会被这个顽劣的混蛋接受。他要是看见晋灵公刚一认错,就立刻大加表扬,又实在是言不由衷——明明这小子是糊弄他呢。但他作为一个儒生,总归还是要坚信人性是善的,总归还是要劝导君主,而不是杀掉他,总归是需要捕捉住一切能劝谏的机会去劝谏。
现在你来看看,《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短短六七百个字,写出了一串子多么丰富的人啊——赵盾,赵穿,董狐,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哦,还有晋灵公和孔子。这些人物几乎个个都处在多重处境的挑选和考验之中。他们都算得上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可他们又都是历史真人。左丘明寥寥几笔,这每一个人物就面目生动,内心丰富。
唉,读这样的文段,我真像是唱起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那首插曲: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这种文段教完了,要不让学生写点什么,那我就太傻了。于是本人命题曰:从课文中以上人物中任选一个人作为题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以“( )的处境”作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题材自定,主旨自主,体裁不限。下星期一全部交上,不然,哈里曼大叔就要像赵盾一样,缠着你进谏了。
这个基本上符合本人这几年坚持的一个路数——“读写一体”的作文与阅读教学思路。你要问这当中的奥秘是什么?我不告诉你,因为我要用这个弄一个教学成果,还打算再拿一次国家奖金呢。
很不巧,中间赶上了期中考试。14班的少年们,因为要复习,找到了借口,堂而皇之没有交。考试完了,为各种各样的名次沮丧或者庆幸完了,这才交了上来。
开头,看了几篇,写得不操心。一下子躁了,想当赵穿,不想当赵盾。但一路看下来,越看越上心,越看越喜欢——嗯,你的题目出得还不错嘛。今天的少年呢,也还有成为莎士比亚的希望。
我是个刺客
可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你呀
就是心太软
太软太软
可你手里的剑呀
太硬
太硬太硬
你呀你呀
我知道这时候自己不是个东西
不喜欢婆婆妈妈
也喜欢切菜砍瓜
也爱说什么快刀斩乱麻
可我偏偏
偏偏是妈妈的儿子人的后代
偏偏是他的朋友你的部下
偏偏头顶着天又脚踩着一块地
偏偏笑起来像一朵花
偏偏喜欢你
也喜欢他
我怎么啦
我呀
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