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8.6 关于子叔氏、臧氏身份问题的讨论(中)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当孔丘由于执政理念的分歧而辞去司寇开始流亡(定十三、前497)十年之后,臧氏再度出现在卿序之中:

……秋,及齐平。九月,臧宾如如齐莅盟。齐闾丘明来莅盟,且逆季姬以归……(左传.哀公八年)

尽管这一年的《春秋》出于某种考虑没有记载双方莅盟的事件,但按照之前归纳关于莅盟者皆为卿的结论,明显双方的身份也都是卿。尤其是对方的闾丘明在三年后(前484)的“艾陵之战”中曾经担任下军佐并战死:

……齐国书将中军,高无㔻将上军,宗楼将下军……宗子阳与闾丘明相厉也……甲戌,战于艾陵……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左传.哀公十一年)

那么相对应的,可以认为闾丘明与臧宾如均为六卿之末。而在此(前484)十五年前的定公十一年,叔还也曾经以下卿身份如郑莅盟。这样看来,叔还未必以“行人”身份在哀公五年、六年先后拜访齐国并与吴会面,而是已经登位为司寇,其空出来的职务则由臧宾如接任:

从孔丘担任司寇至《春秋》结束鲁国六卿变化

如表所示,除去位次固化的“三桓”以及不参与登升的“大宗伯”之外,叔还在孔丘担任司寇期间身份为大行人但在孔丘去职后则登位司寇,而臧宾如代其为行人。不过当叔还最终去世(前481)后:

……夏四月……庚戌,叔还卒……(春秋.哀公十四年)

此后臧宾如则登为司寇,而叔还之子叔青(僖仲)则接任行人。

当然这种估计也取决于很多其他未确定因素,譬如叔青在《春秋》已经结束记载的时代了确实也担任了行人:

……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左传.哀公十九年)

……秋八月,叔青如越,始使越也。越诸鞅来聘,报叔青也……(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而臧宾如之子臧石则位于前四卿并拥有了军行:

……二十四年夏四月,晋侯将伐齐,使来乞师,曰:“昔臧文仲以楚师伐齐,取穀。宣叔以晋师伐齐,取汶阳。寡君欲徼福于周公,愿乞灵于臧氏。”臧石帅师会之,取廪丘……(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可见在晋国眼里,臧石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其祖先臧孙宸、臧孙许相提并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何以臧石直接就担任司寇,而叔青一直名列末位?当然之前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即叔还早在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就已经继其族祖叔父叔诣为卿,却为何在孔丘接任司寇之前未能登升?

此处发生的混乱源自于孔丘删改的《春秋》绝笔之后,《左传》尽管又继续记载了十一年的历史,但再也没有像《经》文那样坚持对绝大多数诸卿死亡或者流亡时间进行记载。如果要调和上述这些疑问,还存在一种可能性,即暂时将子叔氏的职务一直安排在“大行人”一职上,而臧氏则依靠辈分的优势在孔丘卸任之后连续由臧宾如、臧石两代担任司寇:

孔丘担任司寇后另一种可能得六卿格局

如表,这样除了“三有司”之外,连司寇、宗伯和行人等卿职也都出现了“世卿世职”的现象,也就是孔子的门徒们在各种流传下来的文献中所诟病的制度。不同职务为各个家族所固定掌控,而那些家主却往往未必真的能够胜任,导致职权逐渐落入可能更有能力的家臣手中,也即“陪臣执国命”的局面开始在鲁国日益严重起来。

当然,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下文我们仍需对上述两种可能性进行取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