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舌尖上的中国》三开播,其中刚好看了那集要追忆“纯鲈之思”而还原的古代名菜“金齑玉鲙”[ jīn jī yù kuài ]。
金齑玉脍原名鲈鱼脍,是一道特色名菜,最早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
相传隋炀帝巡幸江南品尝此菜时,因其味鲜美异常,鱼肉洁白如玉,齑料色泽金黄,连声赞曰“金齑玉脍!”从此,“鲈鱼脍”就换了这个新名字。
据《大业拾遗记》、《太平广记》、《隋唐嘉话》等文献记载,此菜都用鲈鱼作主料;齑料则不尽相同,但必用黄色。
“金齑玉鲙”,是用松江之鲈生吃。 黄庭坚《谢荣绪惠鲜鲫》:“虀臼方看金作屑,脍盘已见雪成堆。”陆游《夏日》:“未说盘堆玉脍,且看臼捣金虀。”说的都是把鱼肉细细生切,堆起来如雪一样,再用臼把金黄色的柑橘类水果碾碎作为蘸料。
片中厨师做了这道菜,但完全没有复原唐宋时的生吃做法。本来应该把橙子类水果用臼捣泥,和薄薄的生鱼片(丝)放在一起,可片中却用橙子切成丝,裹在鱼片里,下油锅煎炸。最后浇上南瓜蓉。
虽然说齑料是黄色即可,但南瓜是美洲植物,明代才进入中国,用南瓜作齑料,又说怀古,似乎不大妥当。再说光用做这“莼鲈之思”的鲈鱼,是用花鲈还是用松花鲈也引起了争议。
“莼鲈之思”的鲈无论是花鲈还是松江鲈,我都没吃过。但片中用的鲈鱼是大口黑鲈,我倒是吃过的。
大口黑鲈,也叫加州黑鲈,是现在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鲈鱼,但是它绝不会是古人说的鲈鱼品种。因为它原产美国,上世纪80年代才引进中国养殖。
大口黑鲈,口裂大,体形呈纺锤形,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广东是大口黑鲈的主要养殖地,家中老表便是养大口黑鲈起家的。
这大口黑鲈性凶猛,市场鱼栏里就数它最活跃,一不小心,站在浅的鱼糟上便给它溅个满身水花。卖鱼的人说,剖开它的肚子,除了可以看见小鱼,有时还发现田螺。
早些年,老表家初养大口黑鲈。那鱼塘都是水清澈见底,水草可数的。以小海鱼喂食,一扔下去,立刻波浪翻动,鲈鱼个个踊跃。
大口黑鲈,在广东通常做法就是清蒸。是家宴中常备的一道主菜。做法也不复杂:
1.收拾鱼时,可将鱼脊骨处切开,以防鱼蒸熟后由于鱼骨收缩而使鱼的整体变形。
2.鱼划花刀,将鱼抹匀料酒和少许盐腌一会,撒姜丝。
3.葱丝也均匀铺在鱼身上(鱼肚和鱼嘴还有鱼身下都要加)。淋半汤勺猪油,
4.蒸锅水开后,再将鱼入锅。 蒸四分钟倒掉蒸鱼盘里的水,放三汤匙米酒继续蒸三分钟。不要揭开锅盖,焖五分钟。
5.将蒸鱼豉油和适量水兑好用锅烧开。
6.鱼取出来,葱姜扔掉,将烧热的调料汤汁浇在鱼身上。
7.撒葱丝。
8.最后烧热油浇鱼身上,撒红剁椒装饰下即可。
因为有米酒在里面,吃起来腥味全无。猪油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增香,没有的话可以放一片五花肉铺在鱼背上。鱼要选用一斤左右的鲈鱼。
吃时鱼肉刚熟,细嫩爽滑。但论起大口黑鲈鱼肉的鲜美,对比其他鱼来说,还是欠缺了点。如果按舌尖三的做法,该是不大会引起食欲的。
大口黑鲈鱼私以为也可用盐腌渍一夜,再蒸食或香煎,此时鱼肉结实,口感咸香,口感似乎还略胜一筹些。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10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