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和批评往往会被我们讨厌,但是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与教育里却又总是无法避免。
当孩子情绪低落,你会批评他不够乐观…
当孩子向你求助,你会批评他不够勇敢…
当孩子犯了错误,你会批评他不够认真…
但是,还有一个场景是:几乎所有的父母学习里都让我们如何免于批评孩子,反驳他人,而事实是避免的过程里绕了更多的弯路,似乎又制造了更多的麻烦。
因为不能反驳,我们自我压抑…
因为不能批评,我们想方设法…
于是,本已经在本质里的自己,却又游离出来带着孩子在问题的表面游弋,而忘却了问题本身和自己的本质。
如同一个孩子因想买一个喜欢的玩具而哭闹,你很清楚他已经有了很多类似玩具,所以想尽快平息问题,最终给他买了一个冰激凌了事。
表面上用不批评的方式将问题解决了,但是事实上孩子只是被转移和麻木了。当下的批评和制止可能才会让孩子体验到“人物界限”的本质。
反驳和批评是一种很深的帮助。很多时候我们被“免于直面”“免于沟通”“免于教育”的方法挑离了人与事情的本质,所以,帮助变成了表面的和谐和复杂的纠缠。
当然,也制造了当下更多的不确定性焦虑和关系乃至社会的震荡。
那么,究竟如何让自己和孩子在被反驳与被批评、反驳与批评中全然的成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直面
直面,意味着在面对批评的时候,可以待在原地不被他人带跑,也不会在自己的恐惧里被情绪带跑,而只是在那个当下,让一切流经自己,批评者也会在你的直面里去直面,问题的本质也会在共同的直面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
推动孩子直面是我们在教育中的一种奇缺,现实的情况是,为了维护一个表面的和谐,各自委曲求全。
二、倾听
听与倾听的最大区别是深深地信任和注意,听只是听到了声音,倾听却带有充分的信任、注意和敞开,能够让孩子或者他人在你的倾听里投入、中立和连接。
协助孩子学会倾听是我们教育中的重要功课,而我们现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多是“听而不闻”,甚至是“视而不见”,所以,他们才会想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看见”。
三、消化
消化,在这里意指将不同的声音融合在一起的能力,人常会在自我的局限里“做梦”,也很容易在他人的“梦境”里迷失,却很难在共同的“梦境”里整合。而这种整合就是消化。
可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普遍焦虑的社会里,真正坐下来、静下来让父母了解孩子,让孩子了解父母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当我们可以做到倾听和敞开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四、简化
简化,意味着能够抓住自己、他人的本质,快速提炼出“因果链条”和“情感动机”,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去呈现反驳和批评,而不是一直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孩子在更小的年龄时鼓励孩子复杂地表达,追求一种完整。慢慢长大以后鼓励孩子简化,追求一种精髓。这样孩子才会在生活里不至于复杂而表面。
五、对话
对话,应该是双方在语言和心灵上的一种“合作”,这合作中会碰撞出真知和卓见。前文曾有表述,我们现在的很多对话都是为了免于对话、逃避对话,所以,久而久之,都因功利而对话,却未再有为了对话而对话,为了连接而对话,而孩子需要的却更多是后者。
善待自己收到的每一个反驳和批评,那里有一种很深的帮助,也让孩子学会在被反驳和被批评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完整。
——王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