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九点的全体教师会散后,走廊里还飘着细碎的议论,几个同事红着眼圈往校长办公室去——新学期分课的压力落在肩头,这样的场景,每年开学季总要撞见。望着她们的背影,忽然想起张文质老师那句“跟复杂的孩子一起”,心里漾开些别样的滋味。
班主任的难,向来是摆在明面上的:早早到校要抓卫生盯晨读,课间操得把队伍拢得齐整,放学后还要挨着跟家长掰扯孩子的近况,桩桩件件都得掰开揉碎了做。所以见她们请辞,我懂那份沉甸甸的累。转头又想,我们这些“非班主任”的日常,又何尝不是在“难”里慢慢找路?
张老师在《教师的使命》中说的那三个维度,这些年我总在心里揣着。法律的边界是底线,上次有个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我攥紧手没去敲他的桌子——不是冷漠,是清楚“为你好”也不能越界。职业的本分更得拎清,我从不跟学生勾肩搭背,课上是严师,板着脸讲清规矩;课下他来问问题,我就递张草稿纸,蹲下来慢慢说。有孩子曾仰头说“老师你有时好凶”,我笑着反问:“是不是不尊重课堂、违反纪律的时候,我才这样?”他歪头想了想,点头应“是”。后来期末,他攥着进步的卷子冲我笑,我忽然懂了:那份不远不近的“距离”里,藏着更稳当的引导。
谁不难呢?只是难的时候,我总念着“帮助者”这三个字。我不过是个小学数学老师,从没想过做万能的超人。守住该守的边界,尽好应尽的本分,把每道题讲得透亮,把每个孩子的困惑接住——这样在自己的方寸讲台旁踏踏实实地走,大抵就是“笃行”的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