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4 七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里仁篇》的第六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一章是孔子教导人们行仁的方法,就是如何去做到真正的仁。在孔子看来,想达到仁很容易,求仁得仁。但是同时呢,仁又很难达到,它是一个很高的标准,需要日积月累,止于至善。
在孔子看来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了,那就是真正的为仁。不一定是仁人,但是,行仁很容易。“我未见力不足者”,是在说啥呢,就是强调道德修养要依靠自觉的努力。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当天就要做,今天行仁了,那今天你就得到了仁。这一点就和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学是一致的。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这段话,“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很明显,中间省略了一些内容。省略了什么呢?我既未见到好人者,“我又未见到”恶不仁者。
我个人理解这个“好仁者”和“恶不仁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谓“好仁者”,好,就是喜好,喜好有仁德的人,讲的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别人做的好的地方就想向他学习。“恶不仁者”呢,就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见到别人做不好的时候,就会想到我自己会不会也犯这样的错误,从而避免自己也出现这样的错误。
那孔子为什么说自己没有见过“好仁者”呢?这话是不是说的有点绝对啊?像他的弟子里,如曾子啊,颜回呀,里边肯定是有一些“仁者”的。那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我们经过一段对论语的学习,也发现孔子呢,他说话是比较受情绪影响的。换句话说,也是一个性情中人,针对一些具体情况呢,也会发牢骚。可能他在讲这段话的时候,心情不太好,觉得弟子们不够努力,所以呢,才用这样的话来鞭策大家。
在论语后边的内容,孔子发过更大的牢骚,比如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实际上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无论是“好仁”啊,还是“好德”啊,都不容易,所以经常孔子说我未见或者是我不忍心看,我实在看不下去。那实际上就是代表这些境界非常难以达到。
“好仁者,无以尚之”,意思就是说,你只要“好仁”,你爱好仁德,这就足够了,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发自内心的去喜欢仁,而不是去喜欢财,去喜欢色,去喜欢名,去喜欢利,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孔子说,他从未见一个真正的“好仁者”,而“好仁”呢,就是一条自我修炼的方法。孔子还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是一个路径;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另外一条路径。也就是正反两个方面来要求自己,来约束自己。
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好仁”,他就会见贤思齐,这就属于择其善者而从之。“恶不仁者”,那就是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见到了别人做的不对的地方,就立即进行自我反省。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一个人如果他厌恶那些不仁德的行为,或者是厌恶不仁德的人,他本身已经是仁者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实际上很多人嘴上说自己讨厌那些不仁德的事,但是往往经不起考验,如果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他的这种信念就会发生动摇。同时呢,也就安慰自己,大家都是这样的,只是自己稍微变通一下,并没有啥错的。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就是说,任何不仁的举动都不要发生在我身上。他的本质呢,就是见不贤而内自省,见到别人做的不对,做的不仁的地方,就立刻进行自我反省,不要让自己也陷入不仁的境地。所以从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讲的“好仁”和“恶不仁”这两种都是修炼自己的方法,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都很难。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句话是在说,我没有见过能够一整天都真正做到一心追求仁的人。
我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儿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相反,一个人做一件坏事儿也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只做坏事,不做好事。这有点儿开玩笑的意思。我们能不能做到一整天都不违背仁呢?让自己一直处在“仁”的状态之中呢?当然很难,但是呢,我们可以从今天开始来试一试,练习一下。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从前面的这个讲解,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孔子实际上在说啥呢?绝对的“好仁”,绝对的“恶不仁”,都不容易做到。但是呢,从今天开始总是可以的,你不要再说自己力不足了。
所谓的“力不足”,往往都源于不是真的喜欢,不是真的好。比如孔子有个学生冉求,对孔子说,老师啊,我不是不喜欢你这个道理,你的方法,但是呢,我能力不足,我做不到。只有你这样的天才呢,才能够做到。
孔子是这样回答冉求的,我这一辈子啊,没有见过真正能力不足的人,真正力不足的人都是中道而废,在通往目标的途中失败了。但是你呢,你还没有开始,你就说自己的能力不足,那你这是啥呀,你这是给自己找借口,画地为牢,自己还没有做就说做不到。
所以每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别推脱说自己的能力不足,做不了。孔子早已经在2000多年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他说,“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在这里已经用轻松的表达方式来回答了你的问题。
李零讲解
前两句,“好仁者”和“恶不仁者”是名词性的并列关系,一般都以逗号为隔,我点顿号。孔子说,这种好恶分明的人,我没见过,很悲观,真是“洪洞县里无好人”。
中间一段,“好仁者”,“好”是正面表达,“仁”最好,无以复加,一定要玩命追求;“恶不仁”,“恶”是负面表达,“不仁”最坏,一定要深恶痛绝,不让它加于己。这是讲心。
下面讲力。他说,有人会说,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孔子说,他没见过,有谁心中追求仁,只因力不足而做不到,哪怕只花一天的力气;也许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吧?反正我没看见。参看《雍也》6.12:“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这话也许就是批评冉求。
“文革”时期,是非颠倒,积重难返,大家总是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知道,但好事绝对不能干。我和孔子有相同的感受。(有心求仁,别说力不足)
华杉讲解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好仁者,无以尚之。”喜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没有了。他真知道仁德之美好,天下之物无以加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厌恶不仁德的人,必能绝去不仁之事。因为有一点不仁在他身上,他就浑身难受,自己受不了,必欲去之,才能心安。
所以仁德是一种好恶,如王阳明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女,自然就喜欢,至少也多看两眼。闻到臭狗屎,马上掩鼻而过。成为好恶,就能成为生理反射。
当然孔子也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好色这一点,每个人都一致,但在好德上,喜好的人就不多了。
王阳明又说了,一样的,人们都是像好色一样好德的,每个人都有良知。比如一个贼,被抓住了,你骂他是贼,他却不会爱听,不会觉得很自豪,他不愿意被骂作贼,这就是良知未泯,他也是好德的。
就像我们去看电影,每一个观众都是站在好人一方的,没谁看电影希望大结局是坏人获胜的吧?所以每个人都有正义之心。
那为什么仁德之人那么少呢?是因为私欲所蔽,做不到。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又说了,做不到?那有人肯花工夫用一天的时间来行仁德吗?你下功夫试试看,我没见过说下功夫去做,还力有不足做不到的。
善恶是全世界哲学家永恒的话题。这里插播一下荣格的观点。
荣格还在少年时代,就怀疑伊甸园的故事,那个蛇的问题,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引诱,犯下了原罪。荣格说,那上帝不知道蛇吗?上帝不知道蛇会引诱他吗?上帝既然是创始者,安排一切,显然那蛇的存在,和蛇要干什么,都是上帝安排的!上帝就是要人行恶!上帝是赞成恶的!
荣格很激动,他认为他真正懂得了上帝,可以和上帝单独对话了。
这有点像《浮士德》,上帝同意魔鬼来和浮士德交易,歌德说上帝让魔鬼来搅和搅和,让人精神精神,恶的引诱刺激,也成为一种体验、一种训练、一种修行。
荣格到了晚年,八十多岁了,他又讨论到善恶的问题。他说:“伦理的标准存在一种简单的看法,即善具有一种绝对命令的力量,而所谓恶则可以坚决地加以避免。善恶首先是一种判断,但所有人的判断都难免有谬误,因此我们无法相信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我们仍然需要随时做出伦理上的决定。
“道德信条总是假装精确地知道何为善何为恶的样子,但我们一旦知道这种基础是何等不确定,伦理上的决定,就变成一种主观、创造性的行为了。
“所以个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亦即需要最大限度地懂得他自己的完整性,他必须无情地知道自己能为善到什么程度,又能做些什么恶,并且小心地加以提防。这二者都是他天性中的成分,而且这二者都肯定能在他身上显露出来,要是他想——像他所应该的那样——不自欺欺人或异想天开地生活的话。”
荣格能有这些看法,一方面他自己的私德不算太“好”,他放纵了自己的欲。另一方面,他是精神病医生,见到了太多病人,都是被善恶标准的压力逼疯的。而治疗首先就是要接受自己,接受了,病就好了。
荣格的观点是,降低一下道德标准,更“人性化”一点。
善恶是一种标准,是一种好恶,也是认识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又能接受自己。
今天我们的社会好用道德的标准来攻击他人,这是最大的恶!你自己愿意怎么要求自己,自己想明白,别去要求别人。
孙中兴详解
孔子在这一章鼓励大家行仁,不要画地自限,拿自己能力不足当借口。
孔子说:“我没见过喜好仁德的人和讨厌不仁德的人。喜好仁德的人,已经是没人比得上的了;讨厌不仁德的人只是不想沾惹上没有仁德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发愿努力行使仁德的话,应该都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我没看过没有能力行使仁德的人。大概总是有这样的人吧,只是我没见过。”
“无以尚之”的“尚”,何晏说是“复加”,皇侃说是“加胜”,邢昺说是“上”,戴望说是“陵”,就是“以非礼相陵犯”,刘宝楠说是“施”,简单说,就是“超越”。
这里的“好仁者”和“恶不仁者”有两种不同的“人我”解释:皇侃认为这是“我未见有一人见他人行仁而好之者”及“我亦不见一人虽不能自行仁者,若见他人不仁而己憎恶之者也”。这是“我”对“人”的评价。邢昺的解释是“反求诸己”:“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以更上之,言难复加也。能疾恶不仁者,亦得为仁。但其行少劣,故曰其为仁矣也,为能不使不仁者加乎非义于己身也,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也。”朱子的解释没作这样的区分:“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从现在观点来看,“好仁者”是正面积极地行仁,“恶不仁者”,自己未必行仁,却消极负面憎恶“不仁者”。
接下来孔子勉励大家“行仁”。希望大家至少“一日”用力于仁,这里的“一日”不是指实际的一天,是指“开始”。“力不足”就是“做不到”。孔子敢说“我未见力不足者”,应该指的不是“能力不足所以做不到”,而是“没有意愿所以做不到”。孔子的言下之意应该是:如果有意愿立志行仁,哪有做不到的道理?所以后来孔子再补上一句说:“大概真有做不到行仁的人吧,只是我没见过罢了!”孔子也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7.30)。问题在自己有没有意愿,其他都是借口。
其实孔子讲这话应该是气话。因为他就赞赏过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弟子虽不如颜回,但是也能“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6.7)。颜回就是“好仁者”,其他弟子应该也有“恶不仁者”。只是这里说的“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原来是鼓励弟子行仁,别找借口,可是后来就被弟子的一句话“打脸”:有一次,应该是在孔子讲完这句话之后,弟子冉有(排行“政事”第一,还在子路之前)跟老师坦承说:“老师您教的都很好,是我能力太差做不到。”孔子气得骂他:“哪是你做不到!是你自己画地自限,不愿意去做!还找什么借口!”(《雍也篇》6.12)
齐宣王有一次询问孟子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道理,孟子恭敬地回答说,孔门弟子没人讨论“霸道”的事情,孔门讲的都是“王道”的事情,孟子就顺便说了保民的王道才是称霸的硬道理。齐宣王怀疑自己做不到这样的事情。孟子也鼓励他能发挥自己本有的“仁术”,并提起当初齐宣王因为看到一头牛要被抓去杀了当祭品时的恐惧表情而产生了同情之心为例,认为他只要能将爱动物之心推广到爱百姓就是行王道了。孟子还进一步说,齐宣王所以不能称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自己没有意愿做,而不是做不到)。他还举例说:“挟泰山以超北海”(两臂之下挟着泰山两脚越过北海)这样的事情才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替老年人摘一朵花)这样的事情就是“不为也”。最后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说法除了呼应此章之外,也承传了孔子“三志”中的前后两部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5.26)这也正是《礼记·礼运》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流传千古的理想,不也正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吗?
回头来说,孔子既然哀叹没见到“好仁者”和“恶不仁者”两种人,那么孔子见到的又都是什么人呢?既不是“好仁者”,也不是“恶不仁者”,那就是一帮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的乡愿了。是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