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𡿨论语〉学习笔记261卫灵公第十五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辛卯月庚戌日,二月廿一,2016年3月29日星期二。
一,孔子说:"对于一个遇事从来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1,末如之何,是拿他没辙的意思。末,是无。
二,遇事"如之何"的两种方法。
1,古来隐瞒病情的人不得良医,面对医生说:"你猜我哪儿不好了"的病人,不仅身体有毛病,主要毛病还是出在脑袋进水这件事上,既使扁鹊再世,华佗重生,遇到这么一个主,也是扭头而走,所以说"匿病者不得良医"。
再一个说法是"羞问者圣人去之"。不动脑筋,不想问题,不主动请教,这叫做羞问者,为什么圣人会去之呢?因为"道不弘人",人之为人主要在于人有主动性。并不是能吃能睡,会说会唱就是人了,猴子也这么过。所以,生而为人,完全有可能过成猴生、牛马蛇鸡的生而不是人生。遇到这样的,圣人也是扭头就走。原壤母亲去世了,孔子到他家主持奠礼,原壤跳到棺材上又唱又跳,孔子怎么做的呢?目不斜视漠然而过,假装没看见,走了。这就是"圣人去之"。
怎么做呢?第一个"如之何"方法是向人请教。
2,"如之何、如之何"可以理解为熟思审处,熟思审处与向人请教的区别,是心里面自己审度,这叫做熟思审处,一个人在脑子里面反复做沙盘模拟演练。这是"如之何"的第二个方法。
三,不这样的害处是什么?
请教,提问题,研究,思考,主功,我们说这是方法,也是态度。那么,不请教,不提问题,不研究,不动脑,不主功,这些都不做,肯定不是什么都不做,一定会干点什么,既然是干,就是蛮干了,叫做任意妄为,率尔酬应。
大部分人的毛病就出在这里:非要干点儿啥。这不是主动性,这是焦虑,这不是热忱,这是焦躁。不干不行,干了再说,边干边说。
人一辈子吃多少饭有定数。换言之,人的生命能量也有一个定数。把宝贵的生命能量投放到毫无把握的行动上,就象刷信用卡一样,不见实物不知计数,这是多么巨大的浪费,我们容易做到吃饭光盘,不易明白生命能量弥足珍贵。
一个项目,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家庭,一个人,一年不需要做很多很多事,做好几件有意义的事,价值就做出来了。成天急急忙忙的,成天救火队长的,不是事情有问题,是这个项目这个企业这个人有问题,不是事情麻烦,而是自己造出麻烦事。这叫做无事生非。
既然如此,为何不独我一个人如此,为何身边的人都在动呢?大家都如此,甚至人人都如此,没道理说人人都是错的吧?既然大家是对的,我也就没错啦!
记得,师父提醒我们注意,要多研究邵康节所书的命理案例,否则,只是靠多练身边人的命局,看多了就会变成背口诀的算命佬了,为什么?人们个个自许骨骼清奇真命天子,自恋得不得了,事实上,多为凡夫俗子。真正财官印相连的格局,唯有如卲康节当年所见所传为信。
同理,大家多取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经理人等为偶像、榜样。在一些领域一些阶段乘勢而起者大有人在,但以这些人作为标准,对人生这个唯一大命题而言,相称吗?这不是鲁莽,又是什么呢?
一个人命局再高,如果立志不高,命运也会拉下来。再好的命,如果只是羡慕坐在大班椅的人威风,也想做一个坐在大班椅上耍威风的人,如果这样的观念不转,态度不改,必成贱格。
所以,价值观就这么重要。找到人生价值,立志,找到方法,然后就可以无我,安心大道,日日为功。
我们一天,积累起来就是一生。如果我们把一天的时间花费在焦虑急躁之中,这就可能成为一生的状态。如果我们把一天的时间用来吹牛嫉妒宴乐,这就可能成为一生的常态。如果我们把清晨5:30到7:30的两个小时,中午12:00到13:00的一个小时,晚上20:00到22:00的两个小时。每天五个小时用于实现人生理想,一年就是1825小时。这个人生理想,或者是调心养身,希望既使老掉牙了而健康仍能由自己作主,"毋伐善毋施劳",或者是教书育人,希望教学相长桃李芬芳,或者是打一手漂亮的家具,或者是举办一个自己的画展,或者是推行一项社会专题改革⋯难吗?只要早睡早起,夜不出门,这事儿就能成。这么简单的事,如果觉得难,那要自己问问自己了。如此七年下来,懂得论学取友,即谓之小成;一万小时定律发挥出来,即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根据自己的年龄算一算,推算一下预期寿命,看看还有几个七年,就是几个领域的专家成就。
可见,成功不是因为干了很多事,或者干了很大的事。相反,能静方能成大功,去躁才是真英雄。把自己的价值做专做深,到最后就能成为大事业。这比之一年追一个风口靠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做不必要的事,这是真出路。
生命能量这样珍贵,不要虚掷。多问几句"如之何",多想几遍"如之何"吧!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