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开始学习苏州园林时,最早讲的是沧浪亭,当时跟着潘家炎老师的团队,无知无畏地接下了讲解任务。
我的有利条件是家里有全套的园林志,接到任务后,就埋头在书里,不眠不休地读了遍。是的,是读了几遍而不是几天!
按我的读书速度,一天基本上能读完一遍,但一遍读下来,只能在脑海里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象,真早熟练掌握,三五遍都嫌少,读到六七遍七八遍才算有感觉。
另外我的老办法是把书读进喜马拉雅里,利用碎片时间反复听。我读的不是《沧浪亭志》,而是古吴轩出版社的那个小册子,对于景点基本情况,这个小册子的内容够了。
读完《沧浪亭志》和《沧浪亭》,心里还是虚的,便用心读了曹林棣老师的《苏州园林匾额楹联》的沧浪亭部分,把书中涉及的典故和诗词都背了背,整理出来了60多首的诗单,也努力背了背。
那次上场还是很紧张,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大庭广众讲过,感觉自己的声音都是抖的,但是学友们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让我对园林讲解兴趣浓浓。
接下来讲了可园、虎丘、怡园、留园、拙政园、狮子林,都是同一个模式,园林志、古吴轩小册子、曹老师楹联书,后开还发现了一套苏大出版社的园林丛书。
我的学习之路一点也不轻松,每天钻在书堆里读读读,一分钟也不舍得浪费,有一段时间,居然臀部坐出了老茧。
年轻时浪费了太多时间,现在真是不舍得再浪费了。
艺圃的学习排得比较后,说实话,如果不是加入了潘老师的走读团队,我都不记得之前有没有去过艺圃,虽然,第一次跟潘老师去艺圃时,感觉似曾相识。
学习艺圃时的资料就更多了点,除了之前那老三样,我还有好几本《文徵明传》之类的书,也是闷头读了一个月书,就拍大胆子上场了。
学友们总是热情支持和鼓励,我可能讲了五六场艺圃才结束。
最好的复习,就是经常练习,多讲!虽然学友们总说听我讲是百听不厌的,但我不能太当真,毕竟内容就那么多,变也变不出啥新花样来,我讲完一轮就不好意思再开讲了。
参加梁老师的团队就有这个好处,只要你愿意讲,就有足够的新听友来!我不用挖空心思每场替换材料就可以轻松上场,每多讲一次,我自己就提升一层。
其实我也不会满足于简单重复的,为了准备今天带三年级小朋友走读艺圃,昨天我除了写一篇微头条,全天都在读《艺圃志》,许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都重新发现,内心有种凤凰涅槃的喜悦感。
昨晚居然读书到凌晨两点才合上书页,心里还是虚虚的,感觉没有准备充足。
今天三个小时的走读收获满满,八个小孩子全神贯注的听讲,清澈透明的眼睛盯着我,我的心都快融化了,醉人。
一点从艺圃出来,开车为朋友们送自家酿的米酒,今年产量不多,只能撒撒花露水,礼轻情意重。
两点半回到家,虽然从起床开始还粒米未进,但是困意压倒了饥饿,倒头就睡,美美的一个小时深睡眠,满血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