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安全感是如何产生的?
精神分析理论这样解释: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孩子对安全感的体验取决于这3个条件:① 足够的爱;② 持续稳定、前后一致的爱;③ 合理的爱。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妈妈对孩子的高要求会让孩子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对孩子高要求→要求落空→产生挫败感→憋在心里→忍不住的时候突然爆发→孩子脑子一片空白,无动于衷→妈妈更愤怒 (这时的妈妈要树立“正确”的假设)
或者
对孩子高要求→要求完成→需要持续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转变为有条件的爱→孩子得到的是前后不一致的爱→孩子就失去安全感的体验 →成年后对自我价值感低→关系中会有不配得感
003:关于安全感,过去自己把缺乏安全感在亲密关系中转变为“作”,想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他能懂我,现在意识到了,关系是互动的,自己无法主动的去表达自己,换会的冷漠是应该的,因为别人根本无从下手与你沟通。文中提到的一个人的安全感的产生与父亲(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客体。我能感觉到在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她会更善良,会一样的用爱去理解一切。小时候的我是要拿到好成绩才能感受到行动的爱,叛逆的我居然就时好时坏的感受着,即使我连续取得了好成绩有两个学期之久,我还是特别想成为“坏学生”,我觉得交换期结束了,我不配得到好成绩。
不过我现在已经走出来了,正在学习提升中, 缺乏安全的人可以通过完成一件事(健身)让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是值得的。愈发觉得爱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我接纳我自己,我接纳我的一切。
004:这一篇向我描述了小时候妈妈对我的要求,感触并没有这么深,我从一年级起就是一个人,很多想法都是自己经历感悟出来的。
不过,有一点我很认同,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首先是人,普通的人。当年自己喜欢的男神女神后来慢慢会发现也是普通人。人只能改变自己无法改变他人,自己孩子也是。越唠叨孩子他越会成为口中唠叨的样子,这时的妈妈就要做出“正确”的假设,就是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名普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