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找因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找因数》,围绕让学生理解因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的方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教学。课后回看数据,梳理思路,现对教学过程进行如下反思:

课前调查

一、可取之处: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引入新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不同拼法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际拼摆,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形操作,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拼摆过程中,学生发现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3种不同拼法,分别是长12宽1、长6宽2、长4宽3,我及时用好学生生成,学生在初步感知到这些长和宽的数值与12存在某种联系,为后续因数概念的引出做好铺垫 。

2. 自主探究,培养能力。在探究找因数的方法环节,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尝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索出了多种找因数的方法,如想乘法算式、想除法算式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比如,在找18的因数时,有的小组通过列举乘法算式1×18=18、2×9=18、3×6=18,找出了18的所有因数;有的小组则通过除法算式,用18依次除以1、2、3……,根据能否整除来确定因数,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对比归纳,深化理解。在学生掌握找因数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对不同数的因数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因数的特点。如通过比较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这种对比归纳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化了对因数概念的理解。

课后检测

二、不足之处

1. 个别学生关注不足。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部分性格内向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我未能及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导致这些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2. 知识拓展不够深入。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因数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较少。例如,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因数与倍数的联系,以及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更多应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改进措施

1. 关注全体学生,鼓励全员参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如指定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给予个别学生更多的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和提高。

2. 加强知识拓展,提升思维能力。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知识拓展内容。如在学习因数后,引入倍数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分物品、排队等,让学生运用因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找因数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有序思考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强化对方法的运用,注重平日学生数感培养,提升学生对数字特征的敏感度,为此,教学相长,师生一起加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