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第20/30天(今天的第一节)
◆ 第二节 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原文内容】
>>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
>> 我们观察到的仅仅是无数个角度中的一个。如果不能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以偏概全地对待这个世界,然后产生各种偏误。
>> 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 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也不尽相同。
>> 在“相机”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保持觉知,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误,时刻做好向上升级、向下兼容的准备。拥有这种心态,不仅我们自己能越来越完善,还能与其他人都合得来。
>>要想拥有多视角能力,就要进行刻意练习,直到形成新的路径依赖。
>> 在焦虑、紧张的时候,不妨假设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用第三视角来观察自己,你会发现自己的很多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因为别人并不是那么在乎你。
>> 如果陷入悲伤,无法自拔,那就假设自己处于十年之后,用未来视角反观现在。
>> 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直接把情绪发泄了出来。
>> 无论什么时候,你的笔或键盘都能帮你跳出单一视角,看到更多维度。
【复述一下】
世界是多维度的,我们限于自己的经历和学识,通常会用单一视角看问题,于是会引发情绪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方法来锻炼自己多角度看世界的能力,比如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站在未来的角度看问题、区分事实和假设等等。
可以借助写作的方法来仔细分析,光用脑子想可能想不清楚,写作可以帮助理清思路,更好地多角度看问题。
【我的经历】
我比较容易非黑即白,情绪很容易波动,看问题有时候非常固执。性格里缺少一些包容,有点吹毛求疵,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经常感到悲观。这些大概就是没有从多角度看问题的结果。
【行动起来】
让我来试一试,从多角度看问题,想不清楚就写下来。
《认知觉醒》第20/30天(今天的第二节)
◆ 第三节 游戏心态: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原文内容】
>> 我们如果能主动选择和掌控所做的事情,就会产生内在动力,获取幸福。
>> 一个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日子就会变得灰暗无趣,然而面对压力,我们真的就只能承受吗?未必。或许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给占据了,因为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 获取掌控权并不难。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复述一下】
我们要掌握做事情的主动权,遇到那些不得不做的事,可以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比如想一想这件事是不是“对我有利”,或者“会不会好玩”,为这件事另起一个名字,这样一来就掌握了做事的主动权。
【我的经历】
这一节就是上一节的一个例子,一个扩张。感觉没什么好说的。
目前来看,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我自己而做,这可能就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它给了我充分的自主权。虽然这种自主权对于非常拖延非常不愿意动弹的我来说可能是一个大挑战,但是它相对于直接去工作还是要好太多了,最大的优点是我并不会在看一天的文献或者整一天的数据之后感到精疲力尽什么都不想做,而我一直记得自己曾经去实习的时候,哪怕在公司里一整天都在摸鱼,坐地铁回到学校之后也会什么都不想做什么力气都没有了。
【行动起来】
我想,是时候主动规划一下做科研的进度了。
这可能是我一边阅读这本书一边做知识卡片得到的最大的“认知觉醒”。我是为了自己而做科研的,虽然我无数次这样提醒自己,但还是偷懒不肯动。现在我决定振作起来。
《认知觉醒》第20/30天(今天的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完毕!提前10天完成!
◆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原文内容】
>> 一旦认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
>>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 你自己想明白的,是从你的体系中萌芽生长出来的。
>>
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并且,“运动+学习”的模式需要坚持,因为新的神经元从生长到成熟通常需要28天。
【复述一下】
1、认知觉醒,从潜意识到意识都完全认同了某个观点,就不需要意志力来监督了,自己会不知不觉去做到。
2、费曼学习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把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讲清楚,讲给完全没有知识背景的人听懂。
3、运动可以让人变聪明,方法是运动完的一两个小时要做高强度脑力活动,坚持一个月就能见成效。
【我的经历】
我不打算把这一章的每一节分开来写知识卡片了。因为每一节的内容都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这五个词而已。
我十分佩服作者能够因为一次认知觉醒就立刻做到早起,而且还是不用闹钟的早起。我大概是大一第二学期开始严重的作息混乱,因为看小说而熬夜通宵不计其数,只有在期末考等DDL期间才会稍有改善,一旦DDL完成就会故态复萌。
直到今年5月份,我终于下定决心要调整作息,要早睡早起,给自己规定了23点睡7点起的作息要求。从5月9日到今天10月17日,五个多月的时间里,我5月份有三四次零点多睡,6月份有一次通宵,三四次两三点睡,三四次零点睡,7月份和8月份有一两次两三点睡,三四次零点睡,9月份差不多也是这样。10月份目前为止有一次两点睡,三四次零点多睡,主要就是上周有点放纵,最近有点做不到7点起,总感到困倦。总体来说作息日渐变好,明显感觉精力更充足,身体更健康。调整作息确实是一件非常需要毅力和决心的事,作者能仅凭认知觉醒就改变,实在太厉害了。我明明也看了不少睡眠书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觉醒。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在闹钟响起之前醒来,虽然我已经有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是7点闹钟响了也起不来了,但我相信这只是因为我晚上睡得不够早。说不定这一次也会是我的认知觉醒呢。
从6月份开始,我开始在早起之后锻炼身体,一开始只是做瑜伽,后来从8月8日开始做完瑜伽再站桩。我认为站桩是一种类似于冥想的运动,对注意力和大脑是有很大帮助的。
非常遗憾的是,我以前完全不知道运动过后不做高强度脑力练习会浪费运动带来的脑细胞,这四个月的运动的好处白白流失了。现在我知道了,哪怕就是为了不让这些好处流失,我也好好利用上午运动之后的时光,也许可以给自己计划一个“早安,文献”文献阅读月活动,好好锻炼自己的脑细胞。大约8点半到9点站桩完毕,9点半吃完早饭来到工位,那么9点半到11点作为固定的文献阅读时间,不要用看小说来浪费好不容易被运动激发出来的脑细胞吧。
阅读的话,我确实读正经书还不够多,读完之后的思考也有所欠缺。
写作也是以自嗨为主,要不就记录生活,要不就发泄情绪,确实比较缺少反思,时常不敢去触碰那些会让自己难受和痛苦的点,比如说不敢记录自己到底看了多少时间的小说,因为总感觉记录了时间就会给自己造成太大压力,之后就会反弹。
现在想一想,我已经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记录自己读了哪些网络小说了,是时候稍稍尝试一下记录读这些小说的时段和时长,以便对自己有更多的觉知。原本以为我会抵触这种时间记录的计划,但是我现在感受了一下,好像抵触心没有那么重了,甚至于按小时进行时间规划的抵触心也没有那么重了,可能是从周六、周日到今天周一,我都没有心情也没有动力开始做有产出的科研工作,每天都是用读公众号推文来假装自己完成微习惯的方法来摸鱼,让我产生了一点紧迫感,感觉要有一点点改变了。为了不引起自己的抵触情绪,我不想让这个改变太大,慢慢来比较快。
综上所述,在作者所说的“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里,我都有在每天的日程里做到,但质量还有进步的空间。首先要表扬自己都做到了,可见迈出了很好的第一步。然后鼓励自己做一点点微小的改进,慢慢进步。
【行动起来】
1、继续坚持早睡早起,算一下睡眠周期,尝试在闹钟响起之前醒来。
2、早晨瑜伽+站桩,早饭后开启“文献阅读月”,每天晚上睡前,把第二天要看的文献的作者查一下,第二天开始看文献之前,对作者说一声“早安”,形成一种跟大佬对话的氛围,可以在从寝室出门之前做这件事,因为这样可以大声说出口。比如说“亲爱的Urquiola,早安,半小时后见。”这就作为我从10月18日开始的重点计划吧。
3、阅读和写作暂时保持不变。
4、每日微习惯复盘的时候,记录一下当天看小说的时长,为了方便记录,可以在看小说之前和之后给自己发个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