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大海里的针(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10612/
第91届奥斯卡的获奖名单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其中《绿皮书》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个大奖,成为颁奖礼上最耀眼的一部影片。
借着奥斯卡的东风,该片也引进内地院线,成为3月份最值得期待的影片之一。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部影片满意,美国部分黑人观众以及《黑色党徒》的导演斯派克·李就公然对《绿皮书》获奖表示不满。尤其是斯派克·李,当颁奖礼现场公布最佳影片是《绿皮书》,这位黑人导演愤怒的起身就走,被拦下后又回到了座位上,背对舞台听完了《绿皮书》主创的获奖感言。在随后的后台采访中,他直言这个结果“就像裁判作出错误的判罚”,随后不停的喝着手中的香槟,说:“这是我的第六杯了,你知道为什么。”为什么美国黑人观众不喜欢《绿皮书》?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故事原型的家属称影片与真实情况不符,他们声称现实中的黑人钢琴家并没有和白人司机做朋友;其次有部分黑人观众认为影片白人男主托尼(维果·莫腾森 饰)的戏份太多,让黑人角色唐(马赫沙拉·阿里 饰)沦为了配角;最后是黑人群体普遍认为影片只描绘了黑人的刻板形象,如“神奇黑鬼”,并且弱化了种族歧视的情节,是在为白人种族歧视者洗白。神奇黑鬼(Magical Negro):“神奇黑鬼”是斯派克·李在200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那一类黑人角色,他们在关键时刻出手,利用自己神奇的力量,帮助了片中的白人主人公,但永远只能做陪衬。当然,最让斯派克·李感到不爽的,可能就是自己执导的《黑色党徒》居然输给了一部由白人导演、编剧、制片的“刻板化”黑人电影。难道白人比黑人更懂黑人吗?(其中一位编剧尼克·瓦莱隆加是白人司机原型的儿子)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黑色党徒》讲了什么,《绿皮书》又讲了什么。其实将二者对比,会发现两部影片的套路非常相似,都是一个黑人与半个黑人(受其他白人歧视的犹太人/意大利人),共同与种族歧视作斗争,最终实现自我认同的故事。不过《黑色党徒》作为一部剧情片,存在严重的剧情割裂问题。例如影片开头讲黑人警探受命卧底黑豹党,后面却莫名其妙的无视这个任务,成为了3K党的卧底。而且影片对黑豹党的描绘非常温和,事实上,真实的黑豹党是非常激进的暴力团体,名声不佳。漫威旗下的英雄黑豹甚至一度改名,就是为了避免读者与其扯上关系。至于《绿皮书》,虽然也是四平八稳的好莱坞故事,并且属于较为商业化的公路喜剧,但是马赫沙拉·阿里的表演让影片增色不少。有些人会觉得马赫沙拉·阿里的戏份太少,其实编剧们对这个角色的塑造要比维果·莫腾森饰演的白人司机更加复杂。他是一名黑人,却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出入于白人上流社会,却因肤色受到歧视。无论是底层黑人社区,还是白人上流社会,他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因此他总喜欢一个人喝酒发呆。更不用说他的性取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这可能会轻易毁掉他的事业。这样一个角色,完全不需要过多的出场、煽情的台词、夸张的动作,用收敛的表演反而更能体现角色的拧巴、阴郁、挣扎。和同类影片相比,《绿皮书》还胜在了不矫情、不圣母。影片有两个段落让我印象深刻,一段是唐与托尼在黑人酒吧里尽兴而归,唐第一次感受到黑人社区的温暖,圣母心泛滥的表示要“每个月都来免费表演一次”,结果就发现两名黑人混混正在偷他们的汽车。另一段是唐与托尼在雪夜中被警车拦下,他们本以为又遇上了种族歧视的白人警察,却发现对方好心提醒他们的汽车轮胎漏气了。政治正确的那一套说完了,本片还要告诉你黑人酒吧也有小混混,白人警察也有热心肠。总结起来就是:拒绝歧视与偏见,但不要矫枉过正。这让我想到一个著名的问题:“女生晚上不要穿的太暴露在黑人区走路”,这句话究竟是善意的提醒,还是兼具性别与种族歧视?我觉得人们在倡导包容与博爱的同时,也不该培养一种鸵鸟心态,对阴暗面视而不见。对比豆瓣、IMDb的评分,会发现无论中外观众,大家明显更喜欢《绿皮书》,而不是《黑色党徒》。人们反感奥斯卡的“政治正确”,甚至反感将《黑豹》这样的商业片列入提名,其实就是在反感某些社会议题的矫枉过正。斯派克·李的左翼思想,某种意义上属于屁股决定脑袋,让他的作品政治性大于艺术性,反派永远邪恶、愚蠢,正派永远伟光正,角色脸谱化,宛若黑人样板戏。这种剧作套路,对于看够了抗日神剧的中国观众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其实奥斯卡已经够“政治正确”了,拜托这些社会活动家就不要再来捣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