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那些事
周末回老家,看望年迈的双亲。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
“三十年前,我送你去单位报到,好像就在昨天。”父亲看着我鬓角的白发感慨道。
“是啊,您还带我去买了飞鸽自行车呢。”我上前搀扶着老父亲。
父母已是耄耋老人,我也即将退休。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
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依然如电影般在脑海中翻过。
人们常说:开始回忆过去,人就老了。
每次和父母聊天,他们会回忆他们小的时候、讲述孩提时候的我们。
父亲说,他上学时,会早早起床带上奶奶准备的两个野菜团子去十里地以外的学校,两个野菜团子是早饭和午饭,上学的路上会全吃掉,中午找个没人的地方眯一会儿,下午开始劳动。
“那你中午不吃饭,下午不饿吗?”小弟问。
“饿呀,没办法,没有吃的了。只能扛着,等到晚上回家再吃,其实回家也没什么可吃的,多喝两碗野菜粥,早点睡觉,要不晚上会饿得睡不着。”父亲乐呵呵地说着。
“到你们小时候生活就好过多了,虽然没有白面,但是能吃饱了,棒子面、红薯面可以管够,就是和现在的不一样,有些剌嗓子。”母亲接着说,眼神好像飘到了几十年前。
父母是过惯苦日子的,经历过苦日子,才更加地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上小学那年,村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忙碌一年收成有限的农民们一下子精神抖擞、干劲十足,也是从那年开始,家里的粮食够吃了,白面也成了餐桌上的日常。
我记忆最深的是,那年芒种过后,家里的土炕上堆上了如山的麦子,父母没有装口袋,也没有灌粮缸,放了好多天才贮藏起来。他们每天收工回家都要看一看土炕上的小麦,仿佛只有亲眼看着才能感受丰收的真实和喜悦。
父母是农民,文化不高,但是他们对读书有着执念。不仅自己会抽时间读书看报,还督促我们好好学习。
那些年,父母起早贪黑忙碌在那几亩责任田上,省吃俭用供我们姐弟三人读书,即便身边的小伙伴们都辍学帮家里干活,父母也坚定地要求我们读书。
父母坚信:有文化才会有出路,知识改变命运。父母的认知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虽然没有大出息,但是我们姐弟三人都在用心读书,成为乡亲们眼中的文化人。
即使现在我已近半百,但依然是父母眼中的孩子。
每次回去前,他们会准备我爱吃的饭菜和零食,翻出新被褥晾晒好,把要带走的东西打包备着。。。就像原来我在外地求学那样,事无巨细,唯恐落了什么东西,在外受了什么委屈。
现在父母老了,经常回忆那些年、那些事。
我知道,他们在忆苦思甜,在感慨变化之大,在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他们有回忆、有感慨、有不舍、有向往,但唯独没有迷茫,因为他们知道,以后的生活会更好,他们还想看看未来更大的变化,看看儿孙们更加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