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向比方法更重要
文中说:脱离客观情况和自我特长片面寻求“一招鲜”绝妙和妙招,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就有问题。
办公室里有同事就会问:你教我点方法教育下我儿子。我儿子得过且过,不爱学习。学习总是被逼着走。
这个时候我一般就会告诉她多看书,你看书了儿子自然会爱上学习。
但是我同事就继续说:算了哦,几十岁了,看来教育孙子还差不多。
在学习群里,也有一部分老师喜欢拿来主义,而不会去主动学习。
此时我就想教育哪里有什么神奇的妙方通用呢?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才用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
但是如果我们找准了方向,一般都不会错。就拿我教育我女儿来说。我女儿现在六岁半,马上一年级了。这六年多时间,几乎是我负责她的饮食起居与学习陪伴。我只有一个孩子,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没有参照物没有经验。我只知道我要陪她阅读,培养她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我要培养她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每到一个年龄段,我就要求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并且鼓励。我没有特长但是我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所以很小我就在她面前学画简笔画,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习惯,培养了女儿爱画画的兴趣。我以前没主见,我觉得孩子不能没主见。于是在和孩子生活的过程中,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阅读要带着目的阅读。
对于专业书籍,阅读前要思考为什么阅读。
针对专业书籍,本身就比较难读,首先我们不要求自己一次性就读懂,不要求很快就读完。如果只追求速度那么效果一定不好。同时阅读前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了还要问自己读了这本书,我收获了什么,能够用我知道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买这本书是因为在镇西茶馆多次看到李老师介绍苏霍姆林斯基,然后我才买了她。后来我去成都培训的地铁上我都在认真读。记得很清楚的是老师根据学生兴趣设置学习内容和实验。
这里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于是开学后,我把曾经专业生物老师都不做的实验,几乎都给我学生做了。当然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有了,成绩也提高了。我一个非生物专业的教师,以前凭经验教学,通过阅读教育专业书籍,从经验型转化为专业型。虽然还很浅薄,但是我初尝到专业的魅力。
三、阅读超越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书。
对于教育学心理学我似乎还能读懂,可能与我曾经为了考教师公招,看了很多遍书有关。但是具体到生物专业的书籍,似乎就有一些难度了。我是化学非师范专业,对于生物学知识可以说是零基础。所以前几年我都是凭着经验讲课。去年我购买了植物学动物学等生物方面的专业书籍,实在看不懂。
今天再一次阅读郝老师的书,看到这里,我觉得我有信心去啃读生物专业书籍了。因为我要超越我自己的能力超越我自己的认知才能成长。现在读不懂那就对了,毕竟我曾经是一个小白,但是以后还是读不懂那就是我的错。
毕竟最难走的路才是捷径。
四、阅读后要用起来。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读了半辈子书却过不好一生。”其实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就是没有把读过的书运用起来。
教师阅读教育专业书籍,那就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在教室里,运用在学生身上才算知识,否则纸上得来终觉浅。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前面我的疑问:带着目的阅读,但是文学作品又带什么样的目的呢?现在我知道答案了:我觉得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目的是修身养性。我看了文学作品后要把里面的一些经典语录运用在自己身上,反省自己,达到修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