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二上《加与减整理与复习》课用感

在去听课之前,宇菲特地跑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说:“张老师,你等会儿去听我的课,要是有什么问题,您私下单独跟我说哈!”看她那可爱的模样,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这丫头没准备充分?还是不能接受我平日里太过于直白的指出问题和改进建议?一向在学术研讨方面从不避讳的我笑道:“怎么啦?是不能接受我指出的问题?还是?”“呵呵,不是,我第一次上这种课,总感觉没准备好。”她委婉地笑了。

    事实上,我希望她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不断挑战自己认为困难的课型或内容,因为这样才可以成长得更快。一年多来,我带着慧慧和菲菲两个丫头一起探讨数学,三人不在同一年级,更不在同一学段,但是彼此相互配合默契。她俩相互鼓励,爱学且上进,总是会提前预约听课时间,彼此互听互学;我也时常让她们谈听课的感受,提出修改建议,她们现在都能提到点子上。看着她俩的状态,我内心一直很自豪,也很乐意去她们分享。但是,现在我也在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过于直白了,还是?

    课堂上,我提前进去后,菲正在巡视指导学生做课前准备。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个点,慧和菲对学生习惯培养这一块儿很用心,无论是课前作业本、书和学具的摆放,还是作业的书写规范,抑或是课堂上语言的表达,现在都正走向专业化发展的方向。这些得益于她们课前的指导,以及课堂上每一次标准的示范。课堂上,菲很努力地带着孩子们去整理第一单元的基础知识,从她的课件结构就足以看出准备工作相当充分。她提供了三组口算题,请学生结合老师提供的口算题,回忆这个单元学会了哪些计算?从而将口算方法、竖式计算方法进行了分类梳理;接着又对解决问题的类型进行了归纳整理;然后开始进行针对性练习。

整体来看,复习的板块结构清晰,有整理复习,有针对性练习,属于讲练结合的复习课。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对易错点的突破还是很扎实的。

听课结束后,我们三人聚在一起研课。当前我们主要是研究整理与复习课的结构怎么处理。慧慧提出了2个想法,菲和我都很认同。第一点,画图分析的题可以不用书上的例题进行再次讲解,可以直接让学生做后面的新题,然后分析图示和数量关系;第二点,竖式计算可以放到前面的听算练习中一起巩固,不用单独在课堂上再次进行练习。说实话,慧说出自己观点的时候,我是由衷地开心的。因为她能从题目设计避免重复,精讲精练的角度来思考优化和改进,着实是一大进步。在慧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自己的设计结构:一、听算融合环节:精选4道口算与4道竖式题,先听算、再方法梳理,结合图示理解算理,并及时利用竖式检验,教师巡视捕捉典型问题,重点突破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难点;二、编题与拓展环节:选取一加一减两道算式,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编数学问题,同桌交流分享。借此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深化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同时自然过渡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三、归纳与练习环节:在学生生成的内容中选取案例进行拓展和归纳,最终落实练习提升。这样的设计突出学生主体,强调观察、思考与表达的结合,避免机械练习,增强课堂思维容量与情感体验。

此外,我也提议课堂练习应进一步基于学生的真实水平,适当降低难度,注重双基的扎实落实。

当然,我说的也不一定对,因为学术研讨之路,永远没有对错,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永远在改进优化的路上!总是,基于学生真实学情的需来设计教学,让学生一节课有一节课的真收获才是教书育人的根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