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社会性动物》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感情与评价”一节,我们常常反射性的去用评价性的语言掩盖我们的真实感受,进而导致双方的沟通障碍,不仅引发争吵,而且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获得了察觉自己的情绪,并很顺畅的表达出来的能力,我们也获得了从别人掩盖性的言语中听到他的内心感受,进而让我们与彼此的沟通越来越顺畅,成为一个相处舒服的人。
(一)为什么我们无法顺利表达情绪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自然的会各种情绪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我们受到了怎样的压制呢?不要哭了!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哭代表懦弱,代表自己是个无能的人。我们多么善于贴标签呀,甚至给各种情绪贴上懦弱、善妒等代表反面人性的标签。我们推崇的是什么呢?喜怒不形于色,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最好能容天下事,最好没有生气、愤怒、嫉妒等所谓的反面情绪。也因此,如果我们表达了这些情绪,竟然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教育是在反复压制人本性的东西,可那些原始的野性是我们的生存之本。
因此,无论是树立边界还是表达情绪,就是让我们重新获得一些本能的感知,进而用这些本能去保护自己,让自己作为自立的人与社会更和谐相处。我们是要去和谐的表达出自己的本性,而不是反复压抑本性,认为本性是错误的,不好的。像看的修仙小说中,总有要求自己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仙者将自己的愤怒、暴虐等情绪强行从身体中剥离,最终被剥离的一部分总会危害人间。如果我们不意识到我们被压抑的那部分,它迟早变成别的方式爆发出来。其实他已经披上了外衣,比如我们现在不会直接说我生气、难过、愤怒,而会反复强调都怪你,你是一个自私的人!其实,只是我们内心感到孤独而已。
(二)我们通常采取什么方式掩盖自己的真实情绪
比如《社会性动物》中有一个例子,在组会上A对B说“我认为你是个伪君子”,B肯定会莫名其妙,你凭什么说我是伪君子,一场争吵不可避免。听到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话语,都会很生气。那他是个怎样的人与你有什么关系呢?他做了什么让你下这个定义呢?A思考说“当B向组里的女性献殷勤时”,因为这样“B与组里的其他女性关系很好”。因此A是羡慕与嫉妒B能够与女性相处的好,才给他下这个定义。其实在A第一次看到B在与女性相处如鱼得水的时候,他能够察觉到自己的嫉妒情绪,但我们长久以来受到的教育是“嫉妒”这种情绪不好,代表自己不如别人,比别人低下。因此他为了掩盖自己嫉妒的情绪,一次次看到B后终于忍无可忍的采用轻蔑的为他下定义伪君子的方式,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再举一个爱情关系的例子,女朋友说“我觉得你是个自私的人”,那是对方的什么行为让你产生这种想法呢?“他下班后就知道打游戏,跟他说话也心不在焉,做饭也不帮一点忙……”,你是不是希望他下班后陪陪你聊聊天?是不是因为你下班后觉得孤独?你看,如果你能够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需要被抚慰的情绪,并表达出来,最起码给了对方选择做与不做的权利,而不是条件反射直接下定义式的表达,让对方不明所以,同时不仅让自己的情绪的不到安抚,可能还衍生出其他情绪。
同时不只言语上,还有甩脸色、摔东西等都是我们的反弹面具。
(三)我们要如何做
这里我想推崇一下《非暴力沟通》里面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要逐渐扩充自己表达自己情绪的词汇,内观自己,通过第一感受与反射行为的对应,越来越了解自己是如何掩藏自己的情绪的。逐渐也会一眼识别别人无意识的掩饰。人一旦读懂了自己,就发现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建立词汇表就从“我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我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来建立。
第二,及时表达。这里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表达给对方听的,比如亲密关系中,一旦对方的行为引起你的情绪了,要立刻沟通。当然,是表达情绪,而不是掩盖在情绪上的评价。其二是表达给自己听的,比如面对一些比较陌生的人,一旦有情绪,要察觉自己的真实情绪是什么,然后自己抚慰自己。因为一旦累积,掩盖的东西越多,自己就越难了解自己真实的情绪
第三,日常练习方式。用抽丝剥茧法,我不舒服,是因为什么事情不舒服,我想要对方做这些事情是为了满足我的什么感受。或者如果你能够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我感到……,因为我觉得(事情),所以我可以(行动)……
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并顺畅的表达,能够与自我建立最深的亲密感,在越来越了解自己,能够满足抚慰自己的时候,你会越来越自立,自洽,自信。
好好练习,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