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致敬屈子:
【天香•香草王】
聒噪黄莺,莫谗远志,在山出山香草。
草盛苗稀,滋兰树蕙 ,莫道江湖遗老。
蓬蒿人笑。驱鸟兽,仰天惊啸。
海阔天悬残月,乘骐骥轻烟袅。
堕地衔琼瑶报。寄江河、溯洄年少。
道阻且长夜漫,暗流强绕。
雨后云天唱晓。浪峰里、齐邀九州岛。
击水三千,香河浩渺。
当看到《硅谷生态圈》(Rainforest)一书提到农场与雨林之间的差别时,不禁想起了我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屈原。
农场和雨林之间最大的差别便是:农场只选择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追求的是最大化产出,因而,地里的野草不管是不是香草都无一例外惨遭斩草除根之不幸。
而雨林不同,
“一棵像野草的植株极有可能是整个生态环境中最有价值得新植物。……那些古怪的人实际上是创新系统中的规则改变者。在雨林中,我们就是要鼓励野草生长。”。
而那位立志革新,不愿生活在暴秦阴影下的屈原无异于一株格格不入人野草,一株有“远志”,却“在山出山香草”。而且,他能慧眼识别出哪些草是香草,并且亲自“滋兰树蕙”参与培植。
如果让他来经营农场,他的农场一定是“草盛苗稀”,只是,这里的草是香草,和陶渊明的杂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他就是出身高贵的“蓬蒿人”,不单不与鸟兽群,而且他仰天一笑,“驱鸟兽,仰天惊啸”而胆颤心惊。若非如此,张仪就不会挖空心思离间屈原和楚怀王之间的关系了。在这一点上诗仙李白是压根无法理解的。
罗布·布拉泽顿(Rob Brotherton)在 《怀疑心理学》(Suspicious Minds)中便提到:
“从理论上来讲,有多少讲故事的人,便有多少个故事”。然而“当我们只看故事的框架时,它们实际上变得别无二致。并不是说讲故事者懒于重新改编故事或者有意互相抄袭,而是一些故事的蓝图似乎已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其实,诗词的写作也一样。有一些原型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正如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认为的,这些原型便“好比古老河流的河床,我们的心理洪流在其中自然地流淌。”
屈原的香草美人情结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中少之又少的原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该赋予新的内容。
按照现代的创新雨林法则来说,屈原对香草的态度也正是对创新尤其是新生事物应有的态度。因而,也可以说,屈原的香草也正是创新的代名词之一。
欧美有学者认为很多大大小小的人类原型可以归结为“离母情”,不觉得屈原所创立的“香草美人”象征“堕地衔琼瑶报”的忠君爱国原型是何等的奇特吗?
而在这条“香河浩渺”的母亲河上,有着奇特的龙舟竞赛,让这种文化得以传播至九州,而“浪峰里、齐邀九州岛”的文化传统势必源远流传。
如此奇特且文化养分丰盛的母亲河上也势必能见证到“击水三千”的文化腾飞!
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带来的将是无限的冲击力!
笺 注
聒噪黄莺,莫谗远志:源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排调》。说的便是,友人送给桓温一些药草,其中有一味叫远志.桓温拿者它问谢安:"这种药草又叫小草,为什么一个东西有两个名称?"谢安没有立即回答.当时郝隆在座,他应声回答说:"这很容易解释,隐于山中时就叫远志,出山后就叫小草."谢安听了,很有些惭愧的神色.桓温看了看谢安说"郝隆这种解释,我也很有同感啊!"此词反用其义,强调有远志的香草。
草盛苗稀:源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滋兰树蕙:源自屈原《离骚》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遗老:指年老历练之人。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论》:“吾适 丰 沛 ,问其遗老,观故 萧 、 曹 、 樊哙 、 滕公 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
蓬蒿人笑:源自李白,反用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并赋予“特立独行、创新”之新意。
驱鸟兽:源自《论语》中的”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也就是说,孔子怅惘地叹息说:“〔人〕与鸟兽是不可同群的,我不同世人一起生活又同谁呢?假若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参与现实的活动了。”
骐骥:源自屈原《离骚》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即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击水三千:源自庄子 《逍遥游》 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借助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
浩渺:指水面旷远。如唐 许浑 《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愁泛楚江吟浩渺,忆归吴岫梦嵯峨。”
备 注
1、此诗词押中华新韵,毕竟新时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词汇。按贺铸的《天香·烟络横林》格式填词。并已通过“诗词吾爱网”的在线检测。
2、图源自网络。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欢上中华古典诗词;二是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忆时能够看懂自己所写的诗词。因而,若只愿沉浸于诗词世界的读者可忽略不看。
4、不过,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启示,而且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解读,或许这正是写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5、以诗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
6、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
7、生活还有中华诗词这个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