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共读
本学期第一本数学组所有教师共读的书是张奠宙教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我是本书的第一个分享者,我分享的主题是《小教材,大道理》。为什么这样取名?用本书作者张奠宙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虽然小学数学的学习难度不大,但它背后所依靠的道理并不小。”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跟大家做分享。
一、如何选择共读书目?
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2015年9月开办,彼时只有一个年级5个教学班,我执教其中一个班级的数学,在数学教材教学之余,带着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在课上、课下阅读数学故事。
2016年9月,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发展为五个年级19个教学班,前一学年一个班级的实验开始成为一个校区的共同行为,19个班级的学生一起在老师的带领和家长的陪伴下共读数学故事。
从这个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我们启动了数学组所有老师的共读经典活动,力图推动所有数学老师以阅读的姿态陪伴学生一起成长与进步。
如今已经4个学期过去,在共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共读书目如何选择,所以今天我的分享就先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我们共读的书目是《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我们共读的书目是《小学数学的掌握与应用》及《数学基本思想18讲》;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我们共读的书目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我们共读的书目是《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回顾这些已经共读的书目,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都围绕课程标准,指向教学理念,但是我们队伍的现状是什么呢?
我们现有数学教师共33人,其中工作3年的有3人,工作2年的有10人,工作1年的有6人,工作3年及以下人数占数学教师总数的57.6%。由此可见,我们的队伍非常年轻。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比起理念的引领,更加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具体的技法,即一节课怎么完整演绎,以及教材什么要求,即教材如何解读。
这一点,在2017年年底,贲友林老师来仙林湖校区指导的时候,也给我们予以提醒。因此,基于队伍的现状,也就是我们的学情,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我们共读的的第一本书是张奠宙教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二、本书作者何人?
本书作者是张奠宙先生,因为是刚开始共读,所以仍然有必要先来了解张奠宙先生其人。
张奠宙,1933年出生于浙江奉化。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专长算子谱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曾任“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两组长之一。全国教师奖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获得者。1997年当选欧亚国际科学院院士。曾在1995年至1998年期间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2017年11月,被中国教育学会第六单位推选为“当代教育名家”。主要数学教育著作有《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中国数学双基教学》、《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情真意切话数学》、《数学教育概论》等。
以上这些都是关于张奠宙先生的官方介绍,还有《小学数学教师》主编陈洪杰老师对于张奠宙教授的坊间解读----每次我们有事拜访,或者有人通过我要拜见先生,请教也好,要求写序也罢,我只要开口,印象中没有被拒绝过。先生甚至还帮我抽奖(见陈利003),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
马克思说,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凡事都有前因后果。张奠宙先生著作《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的大道理》的“因”是什么呢?
先生自己说,事情要从2013年说起。那年我80岁了,耳聋,坐轮椅,但脑子没坏,还能思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的章敏女士告诉我,教学研究室领导让我看看上海的中小学数学教材,挑挑毛病,以利于提高教材的质量……
“80岁,耳聋,坐轮椅,但脑子没坏,还能思考。”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开始接触小学数学教材,我们该如何感想?相比之下,我们有更加优越的身体条件,所以更应该以自己的日常教学为抓手,为小学数学教学做点事情。
有人说做事,特别是做成事,需要客观条件做保障,我们再来看看张奠宙先生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完成这本书的编著。
“我是退休老人,手上没有研究项目,当然没有经费支持,也没有助手帮忙,一切活动费用都是自行解决……”
要干事,特别是要干成事,需要客观条件,当客观条件不理想,甚至很糟糕的时候,我们需要像先生这样,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主观优势,不忘初心,为数学教学,为学生发展尽力谋福祉。
张奠宙先生著作等身,陈主编藏有多本先生的书,我们可以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起头,按图索骥,一本一本读下去,走进一个个大家,走进一个无比丰富的数学世界,走出一片无比开阔的教学天地。
三、为何探讨教材?
因为我们很年轻,所以我们可能理所当然地以为,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我们还没有理解,更不要谈把握,又何来探讨?更遑论批判呢?
张奠宙先生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教材也不例外。我们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评论和建议,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学数学教材建设,进而推进数学教学改革,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大厦添砖加瓦(选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前言部分)。
先生还说,事实上,无论是评论者还是被评论者,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未来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数学素养。
由先生的话出发,联系我们的个人实际及教学实际,看他人围绕教材的讨论,与我们自己而言,如此共读一来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了解,二来可以深化对教材体系的认识,三来可以形成理性的研究精神,益处多多,所以这个“热闹”,我们不能错过;这个围观者,我们一定要坐实。
四、本书结构如何?
本书在先生已经发表的28篇文章的基础上形成,共分为4个部分、28个课题,每个课题皆包括【原始文稿】、【一线回声】、【数方夜谈】3个栏目,先生以此力求从不同侧面对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作一点较有深度的剖析。
在这4个部分之后,还有附录,其中收录了唐彩斌、殷现宾、姜荣富、储冬生等人学习张奠宙先生本书后的感想。这些文章虽非张奠宙先生所写,也足可一读。
五、你真的会读大数吗?
本书第一部分第一个课题是《小学数学需要与时俱进---从大数的读法开始》,我们面临的现状是中外大数读法不统一,面对这样的情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未有明确规定,我们该怎么办呢?
做法一:简单回避。好处是自然稳妥,不会出事。弊端是因为大数读法在小学出现后,此后不会在数学教材里出现,如果不做明确,则白白错失如此宝贵的学习资源,不利于对社会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
做法二: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做出自己的选择,采用“双轨制”:一方面保持我国的固有传统,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和适应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知晓的基础上,能够明确两种不同读法的差异,进而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读法。切忌把国外读法当作错误加以纠正。
此后,先生还以3D说法为例,建议我们在教材中,在教学中,趁势而为,用小的代价,与时俱进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以不负我们的岗位,不负我们的职责,不负国家和人民对教育的期望。
在先生的文章之后, 有浙江斯瑶老师和江苏吴红梅老师共同完成的读后回响,最后还有任敏龙老师、巩子坤老师与张奠宙先生三人围绕大数读法的一次谈话。无论是先生的文章,还是其他老师对先生文章的回应,抑或是围绕这个话题的交流,都在凸显一个主题,即要与时俱进认识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醒我们要珍惜对教材的二次解读,慎用、善用对教材二次解读的权利,给学生更加兼容并包的数学,给学生更加丰厚的数学素养。
以上就是我作为第一个共读者,围绕张奠宙先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第1页至第11页,也就是围绕本书第一个课题所做的分享,希望我的分享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围绕教材,围绕数学更多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