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花,大部分人首推牡丹,周敦颐《爱莲说》曰: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但须知,梅花和牡丹难分伯仲,牡丹为百花之王,梅花乃花中之魁,位居十大名花之首,四君子之首,岁寒三友之一,深得大家的钦佩和仰慕。丝毫不比牡丹逊色。所以,梅花和牡丹并列为中国国花。若二者只选其一,我必定首选梅花。
在历代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笔下,涌现过许多歌咏梅花的名篇佳句和水墨丹青。其所爱之情绝对胜过牡丹矣。
梅花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梅花在寒冷的冬季独自绽放,不畏严寒,迎雪吐艳,凌寒飘香。展现了其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梅花的这些品质不仅使其成为冬日里一道瑰丽的风景线,还激励着人们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奋斗,勇往直前。
梅花还象征着勇敢、坚强和谦虚的精神与品质。它不与春风争艳,而是在严寒中独自绽放,象征着那些在逆境中坚持自我、不向困难低头的人们。梅花的这些象征意义鼓舞着人们在生活中面对挑战仍然保持着顽强和乐观的态度。
此外,梅花在文学和艺术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的咏梅诗词中,由于作者的修养、行为、境界、禀性、功力、际遇等方面的各异。于是,在古往今来数不清的梅花诗词里,一样的梅花,就有了不一样的芳香。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彼此相距近千年的光阴,却遥遥相呼应的两首词《卜算子.咏梅》。
其一是南宋词人陆游在国运和仕途均处风雨飘摇之中写下的“卜算子·咏梅”;其二是伟人毛泽东站在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思想高度和崭新的神州历史新篇章的背景前提下,读陆游词《卜算子.咏梅》,反其意而用之,写成的另一首《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跨越近千年的唱和,称得上是一段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
但是,也正因为两位大诗人的这段文字缘,因为毛词前有“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小序,于是就有不少人,甚至某些权威、学者,在那种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两首咏梅词有过失真的评判。
今天,我们进行重新审视这两首词,觉得各具千秋,难分伯仲。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吟到: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诵到: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笑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游的梅开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开在驿站外一座断桥的旁边,没有人来理会,也没有人来欣赏。即便是这样,这富有象征意义的梅花,内心是充实的。并不希望去争夺那一份春色,也不在乎争芳斗艳的百花对她这位春天的使者评头评足,说长道短。她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即使凋谢了,重归泥土了,也还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化作春泥更护花。那曾经有过的清香,仍然飘散在天地之间,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毛泽东的梅是开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开在中国人民经历了数千年的奴役和压迫,第一次真正站起来当家作主人之后。那株曾经开在风霜雨雪交加之中的红梅;开在大雪纷飞之中的红梅;开在冰川百丈的悬崖之上的红梅;当革命的春天到来,他们悄悄抖掉身上的冰雪,欣然将自己的颜色和芬芳融入百花。由此看出,毛泽东的“反其意而用之”并非要否定陆游的梅,而是要强调革命者博大宽厚的人格和胸怀,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从表现手法上看,两首词均以洗练而生动的文辞,鲜明的形象,贴切的象征,深远的意境而独步古今。不同的是陆游咏梅词的措词带有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精致典雅。而作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领袖的毛泽东的咏梅词却富有新时代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胸怀,爽朗、明快、豁达、无私。
至于形象的鲜明、象征的贴切、词境的营造、两首词在艺术上则难分上下,不分伯仲。两首词都借“梅”抒怀言志,表达一种人生的操守与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单从手法上看,也并无高下之分。寓情于景,借梅言志,我们甚至可以说,从表现手法上看,是毛泽东的咏梅词取法于陆游的咏梅词,这是亳无疑义的,毛泽东在词的开篇之时,就有小序声明在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但可以肯定,毛泽东的咏梅词无论是在立意超拔,胸怀的博大,还是思想情怀的恢宏方面,都可以卓然于古今。
在中学时,由于教学过这两首词,使我深深地爱上梅花。今天带中老年书画班的朋友学画中国画梅兰竹菊,备课时又重点再次学习了这两首咏梅词,受益匪浅,使我更加热爱和敬慕梅花的品质和精神。如果在牡丹与梅花之间两者选一,我定然首选梅花,并希望在自己的人生之旅途中,那一缕无私无畏、坚贞执着的梅花之魂,能至始自终与我相伴左右,一路同行。有诗明志:
风雪似剑天地暗,
历尽苦寒花犹繁。
满园桃李吾不慕,
只恋梅花透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