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了是有原因的,憋了这些天,终于发现一个令我震惊的现象,我那强大的平衡功能,合理化功能,让我忽视了自己的细节,也忽视了他人的细节。每个人每件事,在我看来,差不多就行了。稀里糊涂地,那些经过的都在潜意识里储藏,而我能意识到的只是粗略的一部分,能用语言提炼出来的,又是更小的一部分。最后在我那句口头禅“都挺好”当中结束了。
追究细节?
只能慢慢回味,能捕捉到的有限,可能还有很多属于自己幻想添加美化的部分。那个真实的细节去了哪里,被我忽略了,被我那“难得糊涂”的信念收割了。那所谓的豁达,所谓的看穿,所谓的平衡,不过虚化背景后抓取的一小部分,而且是主观认为值得惦记的,我想要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甚至并不想去了解更多的细节,不想破坏我心中的美感。因为这又涉及到另一信念“任何事物都是不完美的,任何人都没有百分百可靠的”。所以,在我看来,追究细节真的没必要。这是我的人生信条,如此快乐随和地过了半辈子,也造就了我强大的接纳功能,因为都一样,所以没必要大惊小怪。可是,却妨碍了我去察看细节与真相。甚至每次痛苦后可以全无痕迹,太阳一出来,一切又是新鲜的。
细节,真的重要吗?当然重要!
难得糊涂,是我的优点,也是我的缺点,如此之明显,在雕刻班凸显了。这人物肖像,我要如何去饱满充实,如何去认真采访,如何搜集更多的细节。而不仅仅把我大脑模糊的印象刻画出来,要整合更多的,甚至是他者的印象。
品鉴他人的作品,也得用细节说话。你细看了,还得说出来,还得有理有据地说出来。不要怕因此而伤了和气,描述细节,而非乏乏而指。在那模糊化处理的自动行为模式前停一停,停一停,细细察看。
难得糊涂,那是在看到全面而真实的细节后,再上一台阶看全景才能真正拥有的境界。到那时,才真的可以不用计较那些细节了。此之前,你要学习看细节,看到细节与真实,而不评判与计较。
留给自己的问题:
既然“难得糊涂”成了生存策略,它从何而来?看清楚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