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位朋友闲聊,说起最近的读书收获。她告诉我说,近期在学习《道德经》,每天都和社群的人一起朗读,已经写了几十页的读书笔记了。
我问她这一段的学习收获是什么,触及到了哪些不同的认知,能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结合起来?她说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跟着学就好,时间长了自然就知道了。
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她对记录在本上的学习笔记很有成就感。不由让我思考,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和学习?是记在本子上,给自己满足感,还是主动去探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不同的动机引发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先来个学习动机的小测试,作为成人的你,需要回到自己的学生时代,根据真实情况回答:
以下哪个选项相比其余选项更能够激发你的学习动力(单选)
1. 学习未知的知识或者解开难解的题目特别有满足感
2. 学习成绩好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比如当班干部,参与评选等
3. 学习成绩好可能获得老师、家长的称赞以及同学的羡慕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其实这三个问题就对应了学业成就动机的三个方面。
一是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知识,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求知的需要,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认知内驱力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
二是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
三是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获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认可或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获得长者或同伴的赞许和接纳。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一个人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会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学生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许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简言之,认知内驱力,是内部动机,体现了自身对知识的追求,是为了探求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奥秘而努力学习。比如,“我喜欢看书,每次遇到一本好书,我心里都特别特别满足。“。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外部动机。是对社会地位的需要,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努力学习。比如,“这学期,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我已当上了小队长,大队长还会远吗?“。
附属内驱力,是外部动机。希望获得或保持他人赞许、认可的需要。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比如,最喜欢听的话”你真厉害,又考了100分,不愧为学霸!”。
这个理论让我反思自己做事、读书的动机,是以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为先。以前上学读书、做事缺少内部动机,并没有领悟真正的乐趣,只是为了做而做。现在,沉下心来,读书读出了乐趣,读出了好奇心,相信行为可以更持久,感觉更美妙。
你目前的读书学习,属于哪一种驱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