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写了8个方面: 认识苦、克服焦虑、人身难得、自律、皈依、出离、菩提心、四无量心。
一、 认识苦
了解痛苦才能直面痛苦,痛苦只是一种感觉,他并不是真实。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不遇临,求不得,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必然会经历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被这些痛苦困扰着,要怎么才能克服对这些痛苦的恐惧呢?
二、克服恐惧
焦虑和恐惧的核心是拒绝无常,什么是无常?万事万物,因缘和合。任何事物都只是短暂的外在表现,他不具有固有性,恒常性,他只具备一个空性。这就是无我和无常。痛苦是执幻为实,也就是把这些因缘和合的不固有的事物,当成固有的一定的,没有看到事物的空性。
只有领会到空性的智慧,才能了解无常,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才能令内心真正开阔放松。
三、人身难得
佛陀曾做过一个比喻,在茫茫的大海上有一块木板,这块木板上有一个洞。还有一只乌龟,他100年才把头伸出海面一次。而这只乌龟把头伸出来刚好进入这个木板的洞里,这种概率都远远不及出生成为人的概率。
可见拥有一世人身是何等的幸运,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应该是一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并没有感到多少快来,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把快乐寄托在向外求,而没有向内求。向外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应无所得,而生其心。古人说:华屋万间,夜卧不过五尺;纵有卧榻三千,只得一席安寝。如果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心中的一片净土,会发现其实我们要的不多。
四、自律
不忍心看到另一个生痛苦就是慈心, 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
真正的自律不仅仅是作息规律,锻炼身体等等。真正的自律是观察到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我意识到。自己有出现不好的念头,一定要狠力锯断,不让他有任何壮大的机会。
可见自律到了一定境界,其实可以用另一个词来形容:修行。
修行不是追求神秘的体验或某种超常的功能。而是修行仁爱,宽容,谦让等精神品质。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真正的高手永远是能控制自己内心的人。当我们能观察到并制止心里的每一个不好的念头。我们的身心必然是被正能量包围,又怎么会感觉到不快乐呢?
五、皈依
很多人看到这个词,就会想到剃了头发当和尚的场景,其实他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我们皈依于无常,皈依于空性,皈依于般若。无常不是一个遭遇,不是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我们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在瞬息万变。皈依也不是一个仪式,不是修行的起点,而是整个修行。
皈依需要胆识,因为并不是你当了和尚就能给你安全感或确定性,他恰恰是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让你直面生命的无常。
六、出离
什么是出离?举个例子,当你坐在车上,车辆平稳行驶你不会感到拉力,这是惯性。当车辆变速时,会有一种拉力,他在抵抗这种惯性,这种感觉就类似于出离。
我们的生活作息,我们的人生命运,甚至生命的轮回,都是一个又一个更大的惯性。在我们的生活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时,就像闭着眼睛坐在平稳的坐在车里,你并不感觉到外面的速度有多快。
当你想要改变自己,就如同踩刹车让汽车停下来,以更大的出离来对抗这股惯性。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真正的出离,不是到庙里出家,而是以更高的视角看待自己,想明白你从哪来要到哪去。
七、菩提心
只有相信自己有觉悟的能力,才会相信他人有觉悟的潜力。人的生命就像一场正在燃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从这场火灾中,竭尽全力抢救点东西出来。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失去,失去青春,失去容颜,失去强壮的身体,到最后我们发现真正留下的东西寥寥无几,什么才是真正有有意义的东西,当你在火灾中,你会抢救什么?
佛法中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证得无上正等觉,称为菩提心,而菩提心也可以说是四无量心。
八、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以及安乐因,既是慈心。愿诸众生远离痛苦以及痛苦因,既是悲心。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即是喜心。对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的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即是舍心。
慈悲不仅针对他人,更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