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总是让我们为之震撼,比如历经上百次地震屹立600年不倒的故宫,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的陶瓷。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古人的精神智慧——《大学》《中庸》。
这份沉甸甸的智慧太过于厚重,以至于这短短的文字有了诸多的版本。推荐大家读这一本《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
作者傅佩荣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四书】,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
《大学》有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期待透过教育的力量,追求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中庸》阐扬三达德【知、仁、勇】;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天下国家之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欲使国家走向和谐之路。
要说大学,必然要先说“小学”,在古代,“小学”是孩子们在8-15岁要学习的内容,据说是包括“洒扫(勤劳)”“应对(言语)”“进退(行动)”三方面内容,孩子们满15岁就要学“大学”。
王阳明先生说:“故止于至善以亲其民而明其德,是之谓大人之学。”大概意思就是《中庸》是让人成为大人物的学问。而大人物就是想要自我完善和修炼的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想要达到高层次境界的人。认真学习和教学的你,正是想要自我完善和修炼的大人物。
《大学》里有一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让我感触挺大——我们的班级不也是其机如此吗?“一师仁,一班兴仁。一师让,一班兴让。”其机如此,一师好学,一班好学;一师负责,一班优秀。我觉得我已经是一个很努力的老师了,我们班的学生也在好好学习有进步了,但是piapia打脸的是,成绩依然令人堪忧。由此看来,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应该比我更努力,我真是羞愧,今后应向你们多多学习。
傅佩荣先生打比方说:“《大学》如果算是大学本科生的教材,《中庸》则是研究生的教材。”如果读了这本书,那么姑且算是上了一回研究生吧!而且是我国高校台湾大学的研究生,含金量很高哦。
有一次在公交车站牌,我听见有人打电话说:“呵呵,我可能是太中庸了,真不好啊!”笑声尴尬,好不痛快!我默默的想,这大概是对“中庸”有什么误会吧,而且误会不浅啊......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即恰到好处就是中,不变的本质持之以恒就是庸。中庸的意思就是做事恰到好处,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持之以恒。
就像文学里赞美的那样。
《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赞美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郭沫若的《白鹭》中也这样赞美:“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恰到好处,持之以恒。
《中庸》有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我觉得这句话对于老师来讲,是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有尽忠的本领和能力,在教育中,多多俯下身子思考孩子们喜欢什么以及怎样正确引导。不过这仅以自勉,各位老师不知道要比我强多少倍。
《大学》《中庸》原本各是《礼记》中的短文,因朱熹提拔,成为“四书”之二。
《中庸》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让我想到身边优秀的老师,在一个班教得好,在另一个班也教得好;在一个地方教得好,在另一个地方也教得好。所以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能力。
道家讲要修道,佛家说要修行。不过这些大道理多半都是教给世人以出世的智慧。而儒家讲要修身。只不过,红尘也要修行,而且难度不亚于寺庙僧院。况且古人的智慧并不是聪明,能流传千古的智慧,值得每一时代的人细细品味。这也是当下国学得到重视的原因。
希望我们能多读经典,修身,养心,养志,涵养性情,积小以高大。书籍是最好的美容品,智慧是最好的营养品,愿君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