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八载,近在咫尺却也没能去看望过。今日陪同着冬日的暖阳,我满怀感慨地踏上这片故土。
它,曾有个名字,叫二三二七职工子弟学校。是当年计划经济时代,为解决企业职工的子弟上学问题,由当地的四家国营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合建的一所学校。
起初,北边一幢楼,是小学部,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在里面上课;南边一幢楼,是中学部,初中生和高中生在里面上课;西边,校门南侧有一幢二层楼,就是学校的行政楼了,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财务室等全集中在这幢楼里。

2000年后,由于教学的需要,四家单位又共同出资在东边建立一幢综合楼。
就是这个学校,它是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在这里,我将我人生最宝贵的十六年青年岁月奉献给了它。也是在这里,有老前辈们教给了我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在这里,结识了一帮有共同爱好哥儿们。
当年的二三二七子校,虽然规模小,但由于所收的学生,有厂子弟,也有部分的社会生,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再加上老师们的爱岗敬业,所以每年的高考成绩比较优秀,不少学生都考上了名校,这也使得学校在当地小有名气。
当时,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学校是要给上榜考生每人写一份大红喜报的,然后由学校老师骑着自行车,带上喜报,带上鞭炮,到学生家门上粘贴喜报,燃放鞭炮,一则庆贺,让学生家长倍有面子,二则也是学校声誉的软性宣传。

2000年后,当地各高中学校明里暗里地开始了优质生源的争夺战。当然了,二三二七子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了生源争夺战中。
学校中青年老师,一人头顶一顶草帽,怀揣周边学校的初三优秀毕业生名单,跨着自行车,叮叮当当地走街串巷地赶往四里八乡去学生家里挨家挨户地招生,那也是炎炎夏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啊!
当年在子校时,每个老师带的课都多,象政史地这类课目,每个老师都要跨年级跨课头的,我曾经一度将初中三个年级的历史课全承包了,一周十七节课。也还行,毕竟当年还年轻着,也不觉得有多么累。每个学期未,会有八个学校组织八校联评,考试卷要一齐阅卷,完了各年级各课还要评出个名次来。因此,一到期未,音体美课便被其它课老师占了,加紧试题训练。我是抢不到课的,只好在历史课上划知识点让学生背,成绩倒也不差,学生偶尔还争气,会给我争来20元的奖励的。
我的办公室在中学楼二楼的西头,办公室面积不大,大约十七八个平米。办公室里的两位老前辈,宋老师和李老师,对我们三个后生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了无比温暖的关怀。
当年的冬天,学校办公室是没有空调的,但每个办公室都会配一个铁炉的。于是,这个冬天便不再寒冷了,反而变得温馨了起来。每天早晨,宋老师和李老师会在火炉上熬上小米粥或是玉米红苕粥,然后配上从自家带来的泡菜、腌菜,我们三个后生一下课便会吃到热乎乎的稀饭。隔几天,两位前辈会煮鸡蛋给我们吃,碰到节日,则会煮饺子、汤圆给我们吃。得到了两位前辈的无私关爱,虽身处异乡,但我们也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从他们的身上,我也学到了真诚待人的品格。

在综合楼前面,左右两边,各有三张乒乓球台,都是水泥台子的。别看它简陋,它可是全校师生的快乐乐园,一下课,学生一窝风冲过来抢占案子,来迟了就没得玩了。发球,接球,吊球,叩球,对拉……快乐十分钟。
课余时节,我也来打几把。我最喜欢找王老师打球,每次同他打球我都是给他吊高远球,然后让他狠力扣杀。就喜欢看他每次狠命地将乒乓球扣杀出三米之外,却又被我轻松地高吊回去,接着看他第二拍狠命扣杀,然后我又第二拍高吊回去。如此反复,往往第四拍时,他会将球扣网上或扣飞的,我便获得了胜利的快乐感。有快乐自然也会有痛苦的,我新买的西铁城手表就是在打球时磕在乒乓球台子边上给磕坏了,让我心疼了好久。
只是现在,打球人还在,但当年的乒乓球台子却不见了。
除了打乒乓球外,我们还有十来个年龄相仿,脾性相投的热血青年组成了篮球队,每天放学后,连家都不回,先要篮球场来几场酣畅淋漓友谊对抗赛,打到尽兴处,个个都光了膀子,白花花的肉肉上全是汗珠儿。打完了,洗把脸,到饺子馆点几个菜,再将球场上的得失成败总结一二,想想当年那是真快乐。
综合楼后面便是学校的小操场,确确实实当真是小操场,其跑道一圈也才只有200米,后来向周边农村租借了点地,将操场扩大一下,但也没达到标准操场的规格,跑道一圈也才300米左右。跑道是没有塑料胶,中间的足球场地上长着杂草,倒也算得上绿草茵茵,也不防害师生快乐地踢足球。但现在草地不见了,全都被铺了水泥面。
由于改革的深入发展,2006年中央政府提出要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要将企办学校移交地方。在这一政策的执行下,学校被移交地方了,校名从二三二七职工子弟学校改为了二三二七学校。
到了2013年,汉中市政府又提出了教育整合的政策,要求二三二七学校与铺镇中学合并,将师生全部并入铺镇中学。二三二七学校被摘了牌,更名为铺铺中心小学。至此,二三二七终于走进了历史,不管心中有多不舍,它确己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