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九至一九二〇年冬季,时年四十五岁的毛姆来到中国。他说,“我喜欢旅行,因而周游列国。”在中国,他溯长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于是就有了眼前这本《在中国屏风上》。
毛姆说:这本集子很难被称为一本书,它只是可以写成一本书的素材。五十八篇或长或短、原本可以写成小说的“素材”,毛姆以“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于是,使我们看到外国人眼中比较“真实”的中国形象。
可以说,这是一本提供给西方人的读物,以便他们借以了解东方:我希望这些文字可以给读者提供我所看到的中国的一副真实而生动的图画,并有助于他们自己对中国的想象。
而我之所以打开这本书,并且决定与大家分享它,是因为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看看这片东方的土地——我们自己的家园,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什么模样。
再者,毛姆记叙的那个年代,严格说来,我们是不了解的。大家心中的那个时期的中国,是借助历史、前辈们遗留下来书籍、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得以成形。所以对于毛姆笔下东方的神秘,也就不妨一探;毕竟隔着屏风看中国,或许有些意外的感触也未可知。
1、毛姆笔下东方的神秘,“真实”的中国形象
中国,因其古老和遥远,在西方人眼中一直都充满着神秘色彩。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些人当中有殖民者,有商人,有传教士,有学者,有政客,有游客;无论是何种身份,无非是受着“神秘东方”之吸引。
毛姆,毫无疑问,他是以到此一游的游客身份来到这里,而中国展现在他面前的,正如他心中所愿,是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东方情调的“中国屏风”。
在这架屏风上,毛姆看到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景致。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人文风俗,都令人神往。那巨大雄伟、令人敬畏的长城,急流险滩、浩瀚无尽的长江;那象征着贞洁、忠烈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古城墙,向着苍天而立的天坛,各式各样的庙宇寺院;那天光云影的水田,竹林深处的人家,路边的小客栈,山上的婴儿塔;那挑担子拉船的苦力,架犁的农夫,祭神的老妇人;还有二十年代初中国的战乱、贫穷、肮脏;等等。所有的这光怪陆离的一切,在毛姆的眼中尽数展现。
在他眼中,“北京轿车似乎载着所有东方的神秘,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中”;而“中国的手艺人就像是一个小提琴手,以变化多端的技巧,可以在一个调子上奏出无穷的变化来”;特别是那段对古老长城的描写——
巨大、雄伟、令人敬畏的中国长城,静静地耸立在薄雾之中。长城是孤独的,它默默无言地爬上一座座山峰又滑入深深的谷底。长城是威严的,每隔一段距离就耸立着一座坚固的方形烽火台,镇守着边关。长城是无情的,为修建它,数百万的生命丧身于此,每一块巨大的灰色砖石上都沾满了囚犯和流放者的血泪,长城在逶迤而崎岖的群山间开辟出一条黑黝黝的通道来。长城是无畏的,它绵延着无尽的旅程,一里格接着一里格,直到亚洲最边远的角落;它完全不为外界所动,就像它所拱卫的伟大帝国一样神秘。巨大、雄伟、令人敬畏的中国长城,静静地耸立在薄雾之中。
这段对长城的描写,虽简短,但精悍;简简单单几句话,便把中国的长城形象地展现给全世界。还有对江中号子、以及发出号子的船夫的描写,那痛苦的呻吟、那绝望的叹息、那揪心的呼喊,是毛姆对船夫境遇的同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碰撞。
总之,古老中国,在毛姆的笔下,呈现独特的神秘和另一种“真实”,值得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喜爱中国的人去领略。
2、隔着屏风看中国,虚构比事实离奇
无疑,《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的游记,但又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游记。因为其间没有多少对景物的渲染性描写,有的只是对眼中所见事实的陈述。
只是,这种“事实”,是毛姆所自以为的事实,离真正的事实却是有些差距。所谓“隔着屏风看中国”,看到的自然多是朦胧、幻化的风景。